北京青年报记者7月25日从广东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获悉,近日,该院院长助理、结直肠外科一区主任骆衍新等医生收到了一名患者发来的“论文”——《基于多维度感知空间的直肠癌根治手术效果评价研究》。
“论文”包括了摘要、关键词、英文摘要、绪论、背景、总结等多个部分,“论文”结尾还包括了致谢和参考文献。
“论文”显示,文章的第一作者为黄轩(化名),是患者本人。文章通讯作者为刘丽(化名),是患者的“领导”。作者“单位”则是“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结直肠外科 1 病区”。
“论文”中黄轩表示,他在今年5月检查发现肠道内有肿物,到中山六院向骆衍新主任医师问诊,得到了骆衍新的详细讲解,紧张心态得以缓解,遂决定转到中山六院继续治疗。黄轩于今年6月接受手术,术后医院的汪普宁、刘彬彬医生耐心交代相关事项,消除了黄轩和家属的焦虑情绪。
在“论文”中,黄轩讲述了他出院、恢复的经历:术后七日,患者伤口长势喜人,经管床医生允许,得以出院……出院二周,饮食、作息基本恢复如常。出院三周,恢复正常工作。
黄轩还表示,在手术后,“领导”刘丽经常在病友群中称赞骆衍新教授,称其为“我的男神”,导致黄轩PH值一度偏低,意思是感觉有些吃醋,“酸”了。
在“论文”的致谢环节,黄轩称希望用这篇论文格式的感谢信,感谢医生和护理团队的关照。“罹患癌症,的确不是舒适的人生体验。在这样的至暗时刻,所幸有如此专业的医护团队站在我的背后,让我有勇气去相信——‘这不是结束,甚至不是结束的序幕,这只是序幕的结束’。 ”黄轩在“论文”的结尾表示。
“论文”作者曾在香港读博士做科研,称希望让感谢信“特别又活泼”
7月25日下午,“论文”作者黄轩向北青报记者表示,在治疗过程中,骆衍新团队对他的帮助非常大,所以当身体恢复后,他就想写一封感谢信来聊表心意。“骆医生本人和他的团队给我的感觉是很特别的。从传统的角度上而言,医生给人的感觉通常是严肃甚至古板的。但是如果用几个关键字来形容骆医生的团队,大概是专业、干练、活泼、温暖。”
黄轩说,因此他决定把感谢信也写得“特别和活泼一些”,于是选择了将感谢信写成论文的形式。“我觉得医护人员应该能理解我想表达的东西。大家会心一笑,可能会比较有趣。”
“我本科和硕士都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后来去香港读博士,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的本职工作就是做实验和写论文。”黄轩介绍,“论文”中提到的通讯作者其实是他的妻子,之所以要在“论文”中为妻子署名,是因为他感觉患者本人和家属都要共同面对一次“从精神到现实的残酷考验”。
黄轩说,在他看来,精神的垮塌比身体的不支更可怕,因此医生团队当时给黄轩和他的家人带来的信心和勇气,比治疗中切除病变肠段带来的帮助还要大。“所以,这份感谢不仅出自我,也出自我的家庭。在感谢信里加上家属的名字,是顺理成章的事。”
“一般来说,论文的通讯作者都是导师或‘老板’,所以我就把生活中的‘老板’放在通讯作者的位置了,这符合行业惯例。”黄轩说。
在“论文”最后,黄轩罗列了7条参考文献,包括《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新闻报道、医学论文以及名人名言等。黄轩说,之所以要检索、引用这些参考文献,是因为他考虑到感谢信带有半开玩笑的性质,因此就想着把这个玩笑开得逼真一些,通过列上参考文献,让感谢信看上去更像一篇论文。“因为之前有过搞科研的经历,文献综述是我的基本功,所以为这篇文章检索一些信息并不困难。我还在文中特意引用了骆医生、刘医生过往发表的论文。”
被感谢的医生称“论文”作者幽默 很有才
“论文”中提到的医生刘彬彬向北青报记者回忆说,他主要负责的是黄轩住院后的诊疗活动、配合骆衍新主任医师的手术并负担了术后康复阶段的一些工作。
“黄轩很高大也很帅气,平时在病房会带着一台电脑查东西,我当时感觉他好像一个IT男。”刘彬彬表示,黄轩为手术做了充足的准备,面对一些医学专业名词,黄轩比其他患者理解得更快、更深入,也很配合医生的工作。
在手术完成后,有一天刘彬彬要为黄轩拔除引流管,“当时黄轩的妻子在旁边,拿着手机对丈夫说,要把丈夫的‘衰样’录下来给他看,黄轩也很耐心地去配合。当时我就感觉这家人很乐观,也很幽默,后来我收到黄轩的‘论文’后,感觉他的幽默感有一部分就来自家庭的氛围。”
刘彬彬说,前段时间他收到了来自黄轩发来的“论文”后,感到非常惊喜。“我也从医一段时间了,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感谢信,让我感到非常开心。其他同事看到后,也觉得患者非常有才。我们平时工作时都要研读论文,非常辛苦,但这篇论文我看着又轻松、又高兴。”
骆衍新主任医师介绍,此次给黄轩开展的手术术式上是经自然腔道标本取出的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腹部只有4个小切口,没有传统取标本的辅助切口,术后体验好,从心理和生理上减少疾病对患者生活工作的影响。
实习生 谭天玥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屈畅
编辑/王朝
校对/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