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地块”改成“一块田” 老百姓土地生产走出新路子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6-23 09:26

山东肥城是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为解决耕地质量不高、碎片地比重大、生产效率低等问题,当地探索实施“一块田”改革。农民根据自己的意愿,在自家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不变基础上,将经营权流转给村集体。而村集体再将这些零散分布的“小地块”,整合成方正平整的“一块田”,进行连片经营。这给当地农业发展带来了哪些新变化?

朱家颜子村是肥城安驾庄镇“一块田”改革试点村,记者来到这里时,全村500多亩小麦收获正在扫尾。

村支书杜均涛告诉记者,过去全村共有480亩地,由于农户分散经营,夏收通常都要半个来月。“一块田”改革中,农民将自家承包地经营权,以每亩900元的价格流转给村集体。零散的小地块被打掉地垄,整合成一块块大田,面积增加到500多亩,规模化经营,让夏收夏种短短一两天内就能完成,不仅效率高,投入成本也大大降低。

肥城市安驾庄镇朱家颜子村党支部书记杜均涛:我们成方连片经营和农户独立经营相比,一亩地保守估计至少是省60块钱的成本投入。

记者了解到,2023年,肥城以安驾庄镇、孙伯镇为试点,探索“一块田”改革,以“承包权不动、经营权连片”为主要路径,推进土地整合,尝试解决全市承包地细碎化问题。目前,已有5亩以下9678块“小田”,归并到100亩以上1313块“大田”,面积达10.6万亩。土地的成方连片,极大地释放了土地规模经营效益。

肥城市安驾庄镇党委书记杨仁峰:我们通过经营“一块田”,每亩地大体纯收入在800元到1200元,这样村集体增加非常明显。

朱家颜子村靠着经营全村520亩土地,2023年集体经济收入达64.3万元,是“一块田”改革前的3倍。村集体拿出30%用于土地、资金入股农户的分红;30%作为公积金,用于农资采购、服务支出;留下40%用于村里民生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肥城市安驾庄镇朱家颜子村党支部书记杜均涛:这么多年是第一次分红,3000块钱以上的达到11户左右的。

“一块田”焕新经营活力

为种好“一块田”,山东肥城有关部门积极动员有技术、有实力的经营主体,参与进来。

走进肥城孙伯镇,一座集土地托管服务、物流、粮食烘干仓储、供应链金融及粮食贸易五大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矗立眼前。记者在现场看到,附近收获的小麦,正陆续被送到这里烘干。

山东肥城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农业板块负责人张连兵:我们投资了300万,建立这个烘干量在300吨左右的烘干塔,解决了老百姓粮食的晾晒困难、运输困难。

为有效解决当地农业生产投入大的问题,孙伯镇引进实力雄厚的国有企业肥城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经营“一块田”,提供耕、种、管、收、售一条龙种地服务。

山东肥城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农业板块负责人张连兵:我们通过成方连片项目实施,在以前4万亩的土地基础上,我们增加了1万亩左右,每亩按1000块钱的纯利润来说,我们实现了1000万的收入增加。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块田”改革,正辐射带动肥城土地规模化经营。在王瓜店镇,这里探索出适合当地情况的经营模式:让供销社来帮农民种地。由肥城供销社牵头,实行“土地股份合作+全程托管服务”,种粮收益按照“保底+分红”的方式分配。

肥城市供销社党组成员、理事会副主任李炳兆:我们统筹各方面力量,把生力军队伍和网络充分利用起来,然后积极地开展为农服务,搞农业社会化服务,搞全程托管和半程托管。

在“一块田”改革带动下,目前,肥城规模经营主体已达上千家,流转耕地50多万亩,占全市耕地一半以上。土地集中整理、成方连片经营,新增有效耕地近4万亩。

山东汶阳田为农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李伟:今年的小麦种植面积达到了58.1万亩,比往年增加了3.9万亩的有效种植面积,我们全市的粮食产量也跟着上去了。

“一块田”带动特色农产品种植加工产业发展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山东肥城通过探索“一块田”改革,还带动了多个产业发展。

这个地处安驾庄镇的数字农业产业园里,无土栽培的小番茄长势喜人。“一块田”改革中,安驾庄对全镇农业因地制宜进行了全新布局,北部打造“林果一块田”,南部打造“粮食一块田”,中部则打造“科技一块田”。这个数字农业产业园就在中部“科技一块田”中,这里一个智能玻璃温室可以种1万棵番茄,每棵番茄能结10公斤果。数字化的种植技术实现了产品质量可控,也带来效益提升,目前,产值达几百万元,并带动附近村民就业增收。

肥城市安驾庄镇党委书记杨仁峰:老百姓也增收了,原来的地租也得到了增长,在这个“一块田”里打工还能有劳务费。

“一块田”的发展理念,正带动更多乡村布局发展新产业。眼下,石横镇泉胜村1000多亩鲜食玉米长势良好,村集体将土地规模经营后,重点打造鲜食玉米种植、加工产业,并尝试依托玉米的市场资源,进一步拓展发展葡萄种植和蔬菜采摘。一年下来,村集体规模经营纯收入,达到几十万元。

记者了解到,肥城在“一块田”改革的发展带动下,目前已初步形成特色农产品种植、粮食加工等14个产业,带动3500多人就业。

文/记者 王凯博 邵海成 陈家伟 白金

编辑/王朝

相关阅读
万万不可“一时冲动、心存侥幸”!两人高空抛物被刑拘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6-28
炎炎夏日 他们“零停电”作业为百姓带来清凉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6-18
多地政策“上新”暖楼市 老百姓对刚需与改善性住房有了更多选择
​央视新闻 2024-04-05
出生“一件事”一网通办、外出旅游有“医”靠……各地这样改善百姓就医体验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3-27
涉案金额超千万!翻新“二手光猫”冒充品牌新货
央视新闻 2024-03-1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