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市园林绿化局获悉,随着造林绿化、生态修复、湿地修复等工作不断推进,全市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44.9%,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9.8%。全市还建成了79处自然保护地,约占市域面积的20%。据统计,随着生态空间的不断扩展,北京已发现陆生野生脊椎动物612种,其中鸟类就达519种,位居G20国家首都第二位。全市还记录了维管束植物2088种。首都北京正在向“生物多样性之都”迈进。
森林作为生物多样性的孕育者,在京华大地持续蔓延。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太行山绿化、森林健康经营等生态工程的开展使全市山区森林覆盖率达到67.07%,形成稳定的生态屏障。经过10年的努力,本市完成了两轮百万亩造林工程,共造林绿化219万亩,使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从14.85%提升到31.4%,形成了成片连网、互联互通的绿色生态网格。特别是在工程建设中,先后营建生物多样性保育小区350处、小微湿地718处,设置人工鸟巢7009个,配植食源蜜源性植物75万余株,野生动物栖息环境和迁徙通道大大改善。全市道路干线、河流水系等生态廊道也通过加宽加厚,减少生境碎片化。
森林成海、树木成材,北京每年实施山区森林健康经营70万亩,遵循宜林则林、宜湿则湿、林水相依的发展理念,形成万亩以上大尺度森林湿地10余处,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质量明显改善,大大夯实了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基础。
目前,北京已经形成了类型比较齐全、分布相对广泛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使全市九成以上的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褐马鸡、黑鹳、鸳鸯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野外种群数量不断上升;画眉、栗鸢、白枕鹤以及叉唇无喙兰、尖帽草等北京新纪录野生动植物在各类自然保护地不断涌现。
据悉,市园林绿化局相继发布了《北京鸟类志》、《北京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4年版)》、《北京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开展名录式保护管理。百花山葡萄、北京水毛茛、大花杓兰、黄檗、软枣猕猴桃等珍贵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得到有效保护。对麋鹿建立专门机构进行保护与繁育,从38头扩繁到3000多头,在全国各地建立迁地保护种群40处,成为世界成功拯救濒危物种的典范。
北京还开展了全国首次区域性古树名木全覆盖体检,形成“一树一档”管理模式,通过探索古树主题公园、保护小区、古树街巷、古树社区、古树村庄等保护新模式,让古树名木“活起来”。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斌
编辑/彭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