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咏娟(商务印书馆编辑)
与商务有着十数年的友谊
由商务印书馆来出版陈平原老师的文集,是有些特殊的机缘的。
众所周知,陈老师的著作先前多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和三联书店两家出版,相对来说,北大社主攻硬学术,三联书店偏爱软人文。但《陈平原文集》最终花落商务印书馆,却也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因为陈平原老师此前就与商务有着十数年的友谊。
陈老师与商务结缘很早,而其中交往最为深入的一次是2009年起商务开始出版的一套大型原创性经典丛书《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为了甄选近现代以来最具学术性和典范性的现代中国学人代表作,商务组建了一个由多学科顶级专家组成的学术委员会。陈平原老师便是其中一位核心专家。在丛书出版的15年来,陈老师不避其烦地参加了每一次书目论证会,热心帮助甄选经典,并具体而微地提出了大量有助于提升学术经典附加值的编校建议。
近几年,陈老师与商务印书馆的合作更为密切。他将自己的思乡之作《故乡潮州》、学术开拓最新力作《有声的中国——演说的魅力及其可能性》都交付商务出版。此外,商务还出版了陈老师的《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读书是件好玩的事》等书,与陈老师任创所所长的北大现代中国人文研究所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出版其“人文史丛书”等等。
正是有了这些前缘,加之近几年来,商务继《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之后,又陆续推出当代学术名家的整体文集,希望借此展现成长于改革开放时期一批学人的学术成就,而陈平原老师是这一代学人中的杰出代表与标杆性人物,故而《陈平原文集》的出版也就成了题中应有之义。
编辑一套文集,功夫下在哪里
《陈平原文集》立项于2021年7月,然后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版权沟通和出版准备。在此要特别感谢几家友社的玉成之谊,使得分散于各社的陈老师代表作有了齐聚的可能。
而与此同时,陈平原老师正就文集的编目,进行了一而再、再而三的推倒重来。为什么如此纠结,陈老师有过如此说明:“主要是文集规模到底多大,须再三斟酌。首先否定的是大‘文集’,也就是全集的编辑思路,一来本人仍在写作,二来自觉没有必要。主要的摇摆在于,选择中‘文集’还是小‘文集’——后者只收较为成熟的专著,共16卷,那么做固然精粹些,但体现不了‘与时代同行’的精气神。征求多方意见,最后定下来,就用中‘文集’的方案。”(《陈平原教授访谈录:兼及学问、思想与文章》,李浴洋采访)
定下方向后,就文集的整体框架,陈老师在征询了部分学生和编辑部的意见后,选择了先依论题分类,再按时间排列的方式,将24卷本《文集》分为“文学史”(1—5卷)、“学术史”(6—10卷)、“文化史”(11—15卷)、“教育史”(16—20卷)与“散文随笔”(21—24卷)五个部分。
经过慎重的编选,陈老师正式将文集定稿交给了商务。从那一刻起,编辑工作的齿轮真正转动起来了。由于文集规模大,所以几乎编辑部所有同人都披挂上阵。好在陈老师的作品涉猎范围很广,大家总能从中找到自己相对熟悉和感兴趣的领域,甚至不少编辑同人对于陈老师的某部代表作非常熟悉,于是主动请缨担任该卷责编。很快,一套文集化整为零,成为了责编们的“桌上宾”。
编辑一套文集,究竟要在哪里下功夫,需要根据不同的文本基础。由于陈老师此前的著作多由像北大社和三联书店这样有着悠久学术出版传统和严谨编辑风格的出版社所出版,所以书稿的质量都很不错。当然,既然由商务印书馆来出版文集,全部文字也必须依照商务的学术标准,重新做一遍编辑工作。
首先要解决的必然是体例问题。陈老师此前著作虽主要集中于两家出版社,但仍有一些作品来自其他学术甚至非学术出版社。由此,各本书间的体例多不统一。其中最大的问题是,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作品,注释规范都没有严格统一的要求,所以陈老师早期的几部作品脚注出处信息在今天看来是不完整,甚至部分也是不准确的。譬如《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就缺失了大量的出处信息。为此陈老师不仅自己重新通读了该卷,还邀请了张丽华、袁一丹两位老师帮忙一起担任该书的校订和增补工作。于是这本陈老师的第一部学术著作,在35年后重新被精细修订、校核了一遍,以更为严谨、更符合当下学术标准的面貌收入了文集的第一卷中。
此外,内容质量的后出转精也是编辑工作的一个重要追求。虽然依照陈老师的想法,文集要尽可能保留作品原来的面貌,尤其是早期作品,不强作观点上的修修补补。但一些具有客观性的内容,仍是需要修订的。如今回头翻看责编们递交给陈老师请求答疑解惑的问题,主要集中于引文和专名的核证和确认。这也很容易理解,客观上由于受限于当时的检索手段,从今日看来,原书在引文、书名等方面仍有可进一步完善之处。
整个编辑工作大约从2022年3、4月开始,6月陆续发稿,至2023年9月完成了最后一本书的付型,共经历了约一年半时间。这个速度,对于一套大型学人文集而言,是异乎寻常的。文集付型之后,编辑部对文集又做了一次整体性通查,加上为了确定封面设计而与陈老师进行的反复沟通,对于布面材料的多方搜寻,以及多次的试打样。在一点点完成了各种拼图之后,文集最终于2023年10月下厂,12月底完成装箱入库,赶在2024年作为一份厚重的新年献礼正式上市。
我们的切身感受
面对这一份硕果累累的学人文集,无论是作为一名参与者,还是一名近水楼台先览月的读者,我们都有着许多深切的感受。
首先,这24卷的大部头,每一卷都是或具高水平学术含量,或显人间情怀的代表作品,会让人近距离感受到陈平原教授异于常人的勤奋。文集所收录的44部代表作品的初版时间,从第一部出版于1987年的《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到最新一部2023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有声的中国》,36年间,44部代表作品,这意味着,平均每年都有一到两本新著面世。这是令人叹服的精力和成就,陈老师在这一路的学术旅程中真正做到了笔耕不辍、著作等身。
尤其令人钦佩的是,我们还在文集中感受到了一种坚持开辟新领域、在多元视野中拓展学科疆域的不懈努力。曾有媒体称陈老师是一位“发凡起例”“但开风气”的学人,当我们将他的代表作汇总在一起时,便更能深刻地体会到这一意味。当然,他的这一研究特点,和他所身处的时代、所面临的时代机缘是密不可分的。回顾改革开放40多年来人文学术的演变,陈平原老师的学术历程可以说是一份生动的时代证言。
《陈平原文集》的出版,对于陈老师而言是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同时,文集的出版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那个春风拂面的改革年代的一次回望,并且提供了一份特别的见证。陈平原教授所代表的这一代学人,由于特殊的时代经历,用他们别样的生命体验,汇成了对于学问独特的思考和探索,这是一份珍贵的时代留痕,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必将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供图/倪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