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内睡觉身亡,元凶究竟为何物?
厦门疾控 2024-03-24 14:30

不知何时开始,小汽车似乎进入家家户户,与当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息息相关。迈入中年门槛的人们,上班属于老板,回家属于家人,有人调侃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一个在卫生间,一个在车上。

午饭后上班前,躲在小汽车里面睡个午觉,整个下午精神饱满;回家后,上楼前躲在小汽车里面听听歌刷刷新闻,感受这一小片刻时光的绝对自由和放空。

方寸之间,片刻之余,有人放松了,有人放空了,也有人一不小心丢了性命……

此类报道频频出现,一场防止由自由空间转变为夺命空间的保卫战似乎刻不容缓。

究其原因——

一氧化碳中毒也算是老生常谈了。那么这个小小自由空间的一氧化碳究竟从何而来?这还得从汽车制冷制暖说起。

汽车在没有行驶且开着空调的情况下,发动机处于怠速状态,运转速度较慢,此时燃油燃烧不充分,会产生大量一氧化碳。如果汽车还处于相对密闭的车库或其他空气流通较慢的环境中,无论是开启空调内循环还是外循环,都不能完全消除安全隐患。

也有部分司机在冬季驻车休息时会熄火,采用驻车加热器取暖,驻车加热器俗称柴暖,主要是通过燃烧柴油产生热能,并且把热能转移到驾驶室中。不用开着车也可以直接打开加热器取暖。使用过程中极易造成因燃烧不完全或废气排放不当,导致驾驶室内涌入大量的一氧化碳从而引发中毒。

相较于室内煤气中毒、烧炭取暖、冬季室内烧烤等常见一氧化碳中毒情形,车内一氧化碳中毒,似乎不那么为人所知。

虽然知道了元凶,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却依然难以预防,这就要归功于一氧化碳的“隐蔽性”和中毒过程的“快准狠”。作为我国最常见、发病和死亡人数最多的急性职业中毒,一氧化碳的地位的确实至名归。

有博主曾做过模拟实验,他们将一辆小车停在车库内,打开空调,关闭窗户,一分钟后车内一氧化碳浓度达到5ppm,5分钟后65ppm,15分钟后70ppm,25分钟后91ppm,此时进入车内一分钟后就感觉明显不适。如果遇到特殊的极端天气,比如暴雪天气,积雪将空调进气口都覆盖住,一氧化碳的浓度可在一分钟内突破1000ppm。

而研究数据显示一氧化碳浓度达到约500ppm以上就可以使人中毒,人体吸入最低致死浓度约为4580ppm/5min,随着身处一氧化碳环境时间的增加,最低致死浓度急剧下降:男性吸入最低致死浓度为4000ppm/30min,650ppm/45min。这个特点也决定了一氧化碳中毒后应首先脱离一氧化碳环境,将患者转移至通风处。

一氧化碳造成人体中毒的过程完美演绎了气体界“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它用行动生动诠释了“凭实力说话”。数据显示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氧气大300倍,短时间内可生成大量的HbCO;与此同时HbCO的解离速度仅为氧合HbO2的1/3600。如此迅猛的速度和强大的亲和力,加上极稳定性,氧气着实毫无还手之力,在供氧系统中瞬间无一席之地,缺氧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缺氧最先累及大脑等中枢神经系统,继而影响心、肺、肾等器官,引起以皮肤黏膜樱桃红的典型表现和全身乏力显著的表现。这对于驻车尚在休息中的车内人员来讲无疑是温柔的杀手,防不胜防。

一氧化碳的耐心不仅表现在前期的静静蛰伏上,还体现在誓要让人中毒的执著上。这就导致约有10%的患者会发生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脑病,这类伤害在患者意识障碍恢复后仍有2-60天的“假预期”,之后再度发病,部分患者可留下严重的神经精神及意识障碍后遗症。面对狡猾的敌人,这是一场持久的抗争,不容掉以轻心。

当然,自由空间和生命的保卫战中,我们可以做些具体化的工作:

01

如果允许,尽量避免在车内睡觉;如果无法避免,睡前请给爱车窗户留下一些缝隙。

02

在车内准备一氧化碳报警仪,关键时刻它能叫醒你。

03

如果发现头晕、乏力等不舒服,及时关闭空调,开窗通风,离开车内。

编辑/王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