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重现“太后西奔”之路首站,易经视角再析因与果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04 21:00

1900年,是充斥着血与火的动荡一年。慈禧太后一月宣布废帝,义和团运动在年初扩散至京津地区;北京城于七月底近乎沦陷;仅在隔日,慈禧太后携大臣、光绪皇帝一起向西仓皇而逃,便有了“太后西狩”这一历史事件。最终,签订了使中国政治更深一步沦入殖民地化的辛丑条约,满清王朝就此走向灭亡。

在今年七月,新星出版社出版了《太后西奔:帝国晚期的仓皇与激荡》一书,使这一关乎中华社会历史走向的重大事件以一种新的方式展现在了大众读者面前。青年历史研究学者谭木声通过以小见大的历史非虚构写法,以及对这段历史透彻的观察与剖析,将乱世下的人情、私心、和知识的狭隘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还原了出来。

十二月二日下午两点半,在三联韬奋书店·美术馆店,本书作者谭木声、文化学者、作家余世存、中国民航杂志社社长杨少卫一起,从易经角度切入,讨论了“太后西狩”这一事件的因与果。本次活动也是“太后西奔”之路的系列活动的第一站,以这个冬天为起点,用当代的视角回望百余年前故事。

历史长河中截取关键节点,以小见大

谭木声首先向读者分享了本书的写作缘由。他表示,当下我们对历史的决定性认知相对较少,且还需要在还原历史现场本身多下功夫,如此才有可能更接近历史人物的真实想法。在此书的创作中,大量遗留的笔记和回忆录等材料也为还原当时的情景提供了重要参考。

本书详析了慈禧太后在西奔途中遇到的种种事件,以及这些意外与偶然对国家命运产生了何种影响。谭木声将这一历史节点作为中心,由此展开围绕它有着千丝万缕关联的大事小情。这些事件大到广为人知的义和团、八国联军与辛丑条约,小到一枚鸡蛋、一碗米粥和一口薄木棺材。

余世存也分享了对本书的惊喜,认为这样的切入点值得关注,也是深度分析历史题材的新方向。他称赞此作“无处无来历”,所有解析都基于真实史料,让人们意识到历史事件竟也有如此多的偶然性。

从易经视角切入,思考其对决策者之影响

余世存向读者介绍了易经的基础概念,同时指出现代人容易将易经误以为仅是单纯的“算卦”,从而忽略其对古人的重要性。他介绍了根据历史记载,古人一旦有疑惑,变会从易经中寻求答案。并且慈禧太后本人非常爱算卦,清代大臣间也有着办事前先起卦的习惯,甚至义和团本身也是按照八卦组织起来的。比如光绪皇帝与拿破仑,这二人在易经中的生辰都对应着“困卦”,意为陷入困境。在读完谭木声的书后,他又发现了吃惊且有趣的事实:慈禧太后西奔之日也属困卦。

余世存还指出,决策者甚至会根据算卦的内容与结果而改变一件事实施与否。也正因此,才埋下了被他人利用的隐患。由此可见,历史的走向或许只在偶然之间和决策者的一念之差,在那个历史时期中,慈禧太后与整个清朝都陷入了困境中,且缺乏决策的能力,寸步难行。

谭木声提到,晚清的状态同时引出了对国运的思考。科考制度废除,社会发展的可选择性大幅增长,早已脱离了朝廷的掌控范围,推翻再来已成定局。余世存表示,这一点也在易经视角中得到呼应。一个时代从元气饱满走向万物萧条是无法逃离的结局,一个王朝同样有着生命的周期。

决策者是否一定足够理性呢?

谭木声指出,2000年往后,有关慈禧太后的历史评价经历了诸多反转,他评价慈禧太后的行事方式为“治人有术而治国无方”。从其出身家庭,教育环境等方面入手,提醒我们在思考这一历史事件时,应该放下对历史“大人物”的神化式思考,而是关注他们身上与普通人共通的人性。余世存赞同了此观点,提醒我们在审视历史人物时,应将对他们圣贤的思考拉回地上。切勿默认决策者的决定必然是经过了深思熟虑与反复推敲,而是认可与接受大人物也可能是普通人的事实。

谭木声还分享了跨学科的研究视角,并强调了其对再现真实历史人物形象的重要性。他以义和团为例,分享了其起源是由于当时常年干旱,过度的饥荒导致当时的百姓更容易有低血糖症状,进而产生更为真实的“上神”体验。他认为,义和团的形象也是因这样的研究丰满起来,跨学科研究对于揭示历史真相有着极大价值。余世存对此表示肯定,表示历史有着很大的假设性,其中有任何一环发生了细微的改变,结局都可能大不相同。通过跨学科角度,能避免将历史研究和历史人物妖魔化的危险。

庚子事变的意义并非一场革命即可讲清,它代表了一个时代与王朝的终结。在以不可挡之势涌入的新文化与复杂的人情和私心中,它从众星捧月的的高台上跌落,被推翻,被挑战,为中国的命运开启了下一个篇章。

《太后西奔:帝国晚期的仓皇与激荡》谭木声/著

1900年庚子事变,清廷太后“西狩”。这一独立的历史事件,却关乎中华社会的历史走向。

作者以大历史的视野,小切口进入,使用新的研究材料,以丰富的细节展现这场起于一家一姓私怨、终于家国命运的大动荡。其间穿插晚清最后二十年的政治纠葛、人物关系、满汉冲突,在国际环境和民间宗教的背景下,呈现历史的生动,人物的鲜活,命运的悲剧。太后西奔关系万千重,晚清最后二十年乃至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脉络,在这里都看得见说得清。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得到举办“423破万卷节” 罗振宇揭晓“得到读书人选择奖”评选结果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24
历史|《辛丑条约》洋人要求杀掉174名大臣,清朝真的都执行了吗
历史学堂君 2024-03-17
历史|三鞭、舍利、回四季……都是啥酒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06
赏读|不成熟的改革家,如何成长为思想界的一代宗师 ​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15
文学|​王喜山:感悟国宝“蝈蝈”
作家联盟 2023-08-20
一场因废立而起的西逃
北京晚报 2023-08-19
老舍先生未完成的遗作,《正红旗下》回家了
北京日报 2023-02-14
遛娃|古寺新馆 带娃逛逛“京西小故宫”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1-1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