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1日,以“空间的能量”为主题的“2023首都公共艺术汇报展”在四个展场同期开幕。展览由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通州区政府、国家画院和北投集团联合主办,将持续至11月30日,对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据介绍,本届展览按照“城市的展场,空间的艺术”策展理念,以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首都公共艺术创作基地为主展场,甄选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首都“四个中心”承载空间,在东城区史家胡同博物馆、朝阳区CBD公共空间、海淀区北京卫星制造厂科技园设立三个分展场,选取52位艺术家的59件雕塑立体小样、版画、艺术装置、多媒体艺术等作品展出,让公共艺术链接历史文化空间、公园绿地空间、工业遗产空间等多元城市空间。探讨公共艺术如何塑造城市人文、活力与创造性,同时展现首都城市规划建设成果,宣传和推广城市发展理念,打造城市品牌活动,展示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发展与公共艺术互促共融的北京样本。
展览分为“传统·势能”“当下·光能”“未来·动能”三个单元,主展场位于首都公共艺术创作基地,40件作品汇聚于此。开馆时间:10:00—17:00(周一及法定节假日闭馆)。“传统·势能”分展场在史家胡同博物馆,“当下·光能”分展场在CBD 公共空间,“未来·动能”分展场在北京卫星制造厂科技园。
开幕式上,北京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徐贱云强调,公共艺术是首都文化大篇章的重要章节,是新发展阶段落实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定位的创新驱动。北京的公共艺术应立足“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加强顶层设计,发挥高品质塑造城市空间、繁荣发展首都文化的重要作用。
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主任、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张维表示,城市内涵式发展需要用文化艺术手段激活城市空间,用公共艺术赋能多元空间是首都规划的创新实践。“我们将积极探索公共艺术可持续发展模式,更广泛、更有效地发挥公共艺术对城市品质提升的作用。”
通州区副区长卢庆雷表示,在过去一年中,首都公共艺术创作基地开展了丰富的文化艺术活动,为建设副中心公众文化中心,打造首都公共艺术新高地贡献力量。副中心将始终坚持创造历史、追求艺术的精神,将公共艺术要素纳入到城市规划中,为公共艺术搭建落地平台,做好配套服务,全面提振城市人文精神,塑造城市形象,打造城市名片。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谢小凡明确指出,要用公共艺术讲好北京的历史和新时代的故事,塑造城市温度,留下城市记忆,拓展城市活力,探索北京公共艺术创新的科技手段,研究多学科互动、采用和拓展多媒体和互联网等新形式和新路径,以更多丰富的形式,使艺术服务社会,服务首都文化建设。
此外,为凝聚公共艺术、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多学科专业力量,助推首都文化繁荣与高质量发展,本届汇报展特成立首都公共艺术展专家库。
本届汇报展总策展人、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总规划师、市规划院院长石晓冬表示,本次展览将公共艺术引入更多首都城市空间,塑造以公共艺术为触媒的首都城乡规划品牌活动,将带动更多部门、机构和市民关注城市发展、关心空间品质,实现“城市的展场,空间的艺术”策展理念。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和市规划院将进一步统筹谋划,凝聚社会各界力量,探索公共艺术助力首都城乡规划与实施的路径,用公共艺术讲好首都规划故事,用规划手段塑造艺术空间,让空间与艺术的互促共融为首都城市发展释放更多正能量。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宋霞
编辑/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