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立体生态系统 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北运河现水下森林壮美景观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8-25 07:34

50年前的今天,北运河管理处正式成立开始办公。从1963年,毛泽东主席发出的“一定要根治海河”的伟大号召;到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作出重要指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在两代国家领导人的厚望之下,北运河管理处50年来筚路蓝缕、奋楫笃行。

北运河的治理经历了工程治河到生态治河的转变,北运河从了无生机、臭气熏天的排水河道变成了水下有“森林”、河流会“呼吸”的生态水景观……

50年的蜕变,北运河正成为一条流动的文化符号。

从北运河管理处职责变化

看北运河的功能蜕变

据了解,北运河发源于昌平区军都山南麓,是北京市五大水系中唯一发源于境内的河流,流经北京市、河北省、天津市入海河。位于京杭大运河的北段,历史上是通向京城的漕运要道,曾盛极一时,见证过历史上万舟骈集、千帆竞发的漕运盛景。

为加强对温榆河和北运河的统一管理,1973年7月31日,中共北京市委农林组批复成立北运河管理处,主要负责从昌平县沙河闸以下温榆河和北京境内北运河及其两条河道上主要建筑物的管理、使用、维护工作。同年8月25日,北运河管理处在通县北关闸院内正式开始办公。之后,职责逐步扩展到负责北运河、温榆河、运潮减河、通惠河、镜河等110公里河道管理及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和洪水调度等工作,承担北运河流域防汛指挥部办公室职责,对4个区属河道管理段(中心)给予业务指导。2016年5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决定高水平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河北雄安新区两座新城,作为北京新的两翼,北京城市副中心位于北京东部通州区的北运河沿线,随着河湖治理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北运河管理处又增添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水文化传承及北运河通航保障等工作任务。

半个世纪以来,北运河管理处坚持兴利与除害并举、生态与文化同美,在运河上铺展出一幅“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优美画卷,北运河终究完成了集防洪、生态、景观、文化于一体的多功能型河道的蜕变。

用生态的办法解决生态问题

 综合施策提升北运河水质

作为九河末梢,北运河承载着北京城区90%、城市副中心85%的防洪排涝重任。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北运河变为一条排水河,水质为劣Ⅴ类,“当时所站职工每月有40多元的‘闻味费’补贴,可见这条河的污染程度。”北运河管理处副主任周洪利回忆说。从2008年起,北运河的治理走上了“快车道”。近年来,用生态的方法解决生态问题,是北运河管理处不断强化的一条工作原则。

首先,就是通过种植竹草、苦草、菹草等沉水植物形成水下森林,密植芦苇、黄菖蒲等挺水植物打造生态护岸,采用增殖放流营造复杂生境等一系列举措,加快推进水生态恢复与改善。

在通州区北关附近五河交汇处的水岸边,一丛丛的芦苇正纤腰袅袅地在蓝天下摇曳着,仔细看下去就会发现芦苇是种植在一个个沉箱内、挂在护岸之上的。

而在位于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的镜河,水上,菖蒲、芦苇、荷花等挺水、浮水植物点缀其间;水下,清晰可见柔软翠绿的苦草在水流下缓缓浮动着,鱼儿在其间穿梭自如,更添惬意。实际上,2018年以前,这里只是毫无生机的排涝水沟,随着行政办公区的建设,现在的镜河才横空出世。近年来,北运河管理处对镜河河道实施立体式“水下森林”生态修复工程,搭建出近5万平方米的“水下森林”,绘出镜河的“水月镜花”。此外,在五河交汇处等地,也有着类似的“水下森林”景观。

“我们在提升北运河生态环境上,动足了巧心思。我们一直在用生态手段试点改造硬质护砌,逐步向生态护坡发展。同时,实施增殖放流,投放滤藻型鱼苗,通过滤食控制蓝藻等有害藻类的过度繁殖,提高水体透明度,促进水质向好。适度补种沉水植物,既能起到净化水质、改善环境的作用,同时也为水生动物提供生存和繁殖的栖息地。”北运河管理处水环境科科长王子龙说。

同时,北运河管理处还利用五河交汇处的槽蓄能力实施“人工涌浪”“潮汐式”水体置换,让水体生态及自净能力持续恢复和改善。在河底及边坡均用黏土进行生态减渗,河水与土壤自然接触,让河道能健康“呼吸”。

此外,生境构建及生态化运维也在全面推行。上游的温榆河湿地、中游的宋庄及东郊湿地、下游的大大小小10余处滩地公园景群改善了沿河生境,再加上水网小流量常年补给、水生态系统重构、细水急流等措施,构建了基本完备的水体自净体系。像北关分洪闸下,几道橘红色的绳索颇为醒目,“这是拦污索,将大泡沫用钢索串起来,浮在水面上,拦截水面的漂浮物,以免垃圾都聚到闸前。”王子龙说,之前,聚在闸口的水面漂浮物在提闸时就直接流到了下游。现在,垃圾和漂浮物的清理是逐级打捞,通过在河道的重点区域及航道外,设置数道拦污索,对水面漂浮物进行分段、就地拦截,提高水面保洁效率。

如今,北运河水质从之前的劣V类到2019年的V类再到2020年之后持续稳定在IV类,多样化、有韧性的生态系统已经形成。良好的水生态环境引来了上百种鸟类以及多样性的水生动植物在此栖息繁衍,截至目前,已累计发现绿头鸭、白鹭等各类水鸟202种,荷花、芦苇等水生植物31种。同时,河道内还陆续发现了中华秋沙鸭、大鸨、四角刻叶菱等生态环境的“指示性”物种。

探索“运河+”融合发展新路径

培育水务特色的“运河符号”

水质变好,北运河又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符号。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作出重要指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以总书记的指示为根本遵循,推动京冀协同发展实现北运河通航紧锣密鼓而来:2019年10月,北运河通州城市段的11.4公里实现旅游通航;2021年6月,甘棠船闸、榆林庄船闸建成,北京境内40公里北运河全面通航;2022年6月,杨洼船闸建成,成功打通了大运河京冀段水路旅游通航的最后一个节点,实现了京冀航道互连互通。

北运河管理处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承办,从“单人独唱”到“集体联欢”,积极统筹各方资源力量,推动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下大力气挖掘运河文化的历史和现实价值,注重融入文化、体育、旅游等时尚元素,不断探索“运河+”融合发展新路径,培育具有水务特色的“运河符号”。

5bt10_b.jpg

“运河+”加出了文化感。“上千年啊一条河,下千年啊一座城……”2022电影频道传媒荣誉之夜《千年之城》的旋律在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的运河文化广场始终回荡。为更加系统、全面地对运河文物遗存保护与展示,长约12公里的北运河灯光秀点亮了8座桥梁,迎来市民纷纷眺望。拱形的新北关拦河闸、雄伟的大光楼、古朴的燃灯塔与四周建筑光影演绎着大运河的古今传奇,成为“运河+文化”的掠影。

“运河+”加出了水岸经济迅猛发展。随着近年来北运河水质的大幅改善,良好的水生态景观带来了水岸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宜居地产、商业办公、度假休闲、公共服务等设施及两岸的湿地、公园等为沿线区域绿色发展带来新机遇。近年来,北运河连番登场赛艇大师赛、桨板公开赛、水上嘉年华、自行车联赛、半程马拉松等体育赛事,在古老的大运河畔,传统的锣鼓高跷小车会,现代的啤酒节、音乐节,交相辉映,完美融合,为北运河旅游消费增添了新动能。

5bt4_b.jpg

“运河+”加出了惠民、利民。通航后京冀两地水资源联调的力度不断加大,北运河下游28.7公里的沿岸“颜值”不断升级,市民可乘坐游船开启全新的水上游览线路,甚至可以夜游大运河,体味千年水脉生生不息的魅力。“2022年,北关分洪枢纽部分区域已纳入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国家5A级景区建设内容,面向预约游客免费开放,燃灯塔、五河交汇处以及周边文物古建和历史遗存集中呈现运河文化的吐故纳新和源远流长。”周洪利说。

在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体验桨板与皮划艇的挑战与乐趣;钓友成排端坐平台垂钓间感受着运河晚风;万亩林海,来自京津冀地区的5000名骑友一同纵享夏日、骑行大运河……北运河正在成为市民体育运动的新场地。市、区有关部门根据水岸活动不同需求,充分利用北运河水资源优势,秉承水务“为民”初心,沿岸设置亲水垂钓平台、救生设施357处,展现运河之美,增添运河活力。

“景区化、景观化、可进入、可参与的滨水空间将越来越多地呈现在大家面前。面对市民亲水乐水的新需求和新问题,北运河管理处将积极探索河湖开放共享新形式,为市民提供更加秩序井然、水清岸绿的滨水空间,着力打造碧波荡漾的人民‘幸福河’。”周洪利表示。

“运河+”加出了数字化。据周洪利介绍,北运河管理处依托水利工程“水务码”模块和各业务智能化模块,围绕镜河工程运行管理、水质水环境保障两大体系,搭建了智慧镜河平台,基本实现感知信息化、运行智慧化、三维数字化、少人值守式的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模式。

千年古航道,今朝展新姿。北运河管理处还将继续探索“运河+”系列水务融合发展新路径,围绕“为中心城区及城市副中心提供防洪排水安全、为城市副中心提供良好的水生态环境保障、为京冀协同发展大运河通航提供水资源支撑、也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提供实施载体、为沿线水岸经济发展提供基础支撑”的北运河五大功能定位,畅通水脉、传承文脉、带动人脉,打造大运河文化带上的“北运河样板”,努力讲好“运河故事”,令这份流动的文化遗产“活”起来、更“火”起来。

内存

北运河的治理历程

北运河属于海河水系,是京杭大运河的北段。在其治水的历程中,得到过两位中国领导人的格外关注。

海河,曾是一条桀骜不驯的蛟龙,流域内水旱灾害频发,特别是1963年,海河流域遭遇特大洪水,损失巨大,毛泽东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根治海河”的伟大号召。由此,北运河的治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走进了工程治河的年代。当时,就是凭借一把把铁锨和一辆辆独轮车疏浚开挖河道,在两岸修筑防洪大堤,在堤上建设防护林,在河上新建闸、桥……多种举措降低了北运河发生洪涝灾害的风险,也令这条河逐渐成为北京东南郊地区防洪排涝和城市排水的要道。1973年,为发挥温榆河和北运河的排灌作用、加强统一管理,北运河管理处应运而生,至此展开了半个世纪的治水、管水、护水实践探索。

但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北运河变为一条排水河,同时也变成了一条臭水河。

时光走进2004年,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高速发展和水资源紧缺矛盾的严峻形势下,为了更好统筹水务职能,强化水务管理体系建设 ,2004年5月,北京市水务局成立,深入落实“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务转变,农村水利向统筹城乡水务转变”的治水思路,由此“九龙管水”变为“一龙治水”。在绿色生态走廊新理念指引下,北运河管理处由工程治河转为生态治水,在市水务局的统一部署下,昌平段率先在支流入河口建设污水处理厂,创新探索河道原位净化技术,恢复河道生态涵养功能。同期北运河上的北关分洪枢纽、榆林庄闸、杨洼闸等三四类病险闸先后进行了提升改造,提高了防洪和资源调蓄能力,信息化水平、水生态功能也得到提升。

在市人大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下北运河治理的步伐加快。2008至2013年依托于市人大重点督办建议及议案办理,推进实施北运河流域水系综合治理,北运河水质不断改善,2013年起连续实施三个“城乡水环境治理三年行动”、推进河湖长制、碧水攻坚等举措,以及实施温榆河、北运河综合治理,北运河水质由劣V类逐步提高到V类进而达到IV类标准。

水质变好,北运河又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符号。2019年10月,北运河通州城市段的11.4公里实现旅游通航;2021年6月,甘棠船闸、榆林庄船闸建成,北京境内40公里河道全面通航;2022年6月,杨洼船闸建成,具备了京冀段62公里通航条件,真正成为一条流动的文化符号。

p25A1_view_b.jpg

此外,流域内人口及GDP占全市80%以上,承载着北京城区90%、城市副中心85%的防洪排涝重任,借鉴“堰”的分水原理,构建城市副中心“上蓄、中疏、下排、有效蓄滞利用雨洪”的防洪格局。通过上游的水库拦洪、湿地及蓄滞洪区蓄存、减河分洪等措施减少流入城市副中心洪水,通过中下游河道扩挖疏浚加快外排,提高标准至百年一遇,成功应对了2012年7·21、2016年7·20特大暴雨、23·7流域性特大洪水,确保了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防洪安全。

五十年犹如沧海之一粟,如今的北运河功能不断增强,既为中心城区及城市副中心提供防洪排水安全、为城市副中心提供良好的水生态环境保障、为京冀协同发展大运河通航提供水资源支撑、也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提供实施载体、为沿线水岸经济发展提供基础支撑。下一步,将加快实施北运河生态带建设,让千年运河古韵今风;积极推动大运河文化带保护传承,让千年水脉奔流不息。

微信图片_20230825065011.png

《北京青年报》2023年8月25日相关报道版面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解丽  通讯员 汪丽丽

供图/北运河管理处

编辑/谭卫平

相关阅读
直播游运河 喜看运河蜕变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22
京津冀推动北运河武清段实现通航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06
北运河成为流动的文化符号 生态协同治理恢复千年运河生机 年平均水质提升到Ⅳ类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18
千年运河生机恢复 用上“割草神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5-26
跨界治水 北运河上下游统一标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5-26
新时代首都发展巡礼·京津冀协同发展 | 苇荡鱼游生态景 三地互动调度勤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5-26
2023年北京自行车联赛(通州站)在北运河沿线完赛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5-14
“北京标准”扎根于北三县 千年北运河恢复生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4-2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