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他还是克里斯托弗·多瑞尔的时候,当过水手,在以色列集体农场里照顾牲畜,浪迹印度北部,在巴基斯坦被绑架……克里斯托弗·多瑞尔,是充满无数不确定性和危险性的人物。
1979年,克里斯托弗·多瑞尔成了杜可风,香港中文大学的教授以论语中“君子之德风”为其命名。就像是“新生”,他在中华的土地上寻到了“根”。尽管艺术的飘离与恣意一直都在,但到底以“杜可风”为名,他是可捉摸,可探寻的了。杜可风终在华语电影界闯出自己的天地,成为不可忽视的影像大师。
日前,杜可风带着他的《漆中之黑》一书,来到上海书展的现场。这个以《阿飞正传》《重庆森林》《堕落天使》《东邪西毒》《春光乍泄》《花样年华》《红玫瑰白玫瑰》等经典作品,成为你观影时朱砂痣般存在的人物,却偏偏告诉你:“电影有什么好看的?我是不看电影的电影人。我只有在总结自己作品时才看电影。我看书,看很多书。因为书本中才有无限可能。”
他的镜头已经摩挲过中国的大江大河,市井小巷,从南到北,由里及外,或海阔天空,或缱绻纠缠。连中文,都已地道似你我。杜可风喜欢别人叫他“杜老爷”。老爷子71岁了,于是,为表敬意,他成为“杜老爷老师”。考入了悉尼大学文学系,又进入港大研习中文,他的烙印是中国字符。老爷子捋着自己银白的鬈发,穿着唐装,随着音乐自嗨起来。他撕下一张纸,揉搓起来。“我8岁看了《金瓶梅》,当然看的是英文版的。电影会分享故事,会告诉你怎么去看世界,电影是灌输式的。但书本不同,书是你的,不是我的。书中的文字,可以由每个读者去扩大,去充满。”同一本书,8岁的你,80岁的你,可以作不同的充实。
杜可风至今仍保持着一个习惯——每个月他要花几千元买书。《漆中之黑》是杜可风不得不写的一本书。他“鄙视”电影,却以文字记录自己的青春以及细节丰富的电影黄金时代。在书中,他讲述自己如何从零出发,一步步成为电影摄影大师,其中不仅有传奇的冒险经历,也有沉淀的感悟与思考,当然,最重要的是用独具个性、灵动幽默的文笔,书写他对于电影特别是中国电影的热爱,其中大量片场照片更唤醒了影迷的回忆。
杜可风的镜头,最爱的是张曼玉。气氛、味道、感觉……所有的不可言状,成了张曼玉的诉说告白。他去曼谷找《花样年华》里上海的气息,“那片光,那层影,无须语言,张曼玉与梁朝伟,站在那里,就被故事包裹了起来。”文字里的那些电影往事,大概是比电影本身更值得回味的,至少当年摇着镜头的杜可风这么说。
没有人能教会你拍电影,也没有人能教会你写作,杜可风指点迷津:“你需要学习的只有一样东西,那就是生活。”种植你的想法,并让它成长,然后,一切都会发生。
文/新民晚报记者 华心怡
编辑/乔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