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了夏令营,给儿子“断网”的想法变了!“解药”竟是它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3-08-04 12:59

进入暑假,一些孩子喜欢“宅”在家中,不愿出门,整天和手机、电脑形影不离,与网络游戏“做朋友”。有的家长苦口婆心劝说,却收效甚微;也有家长视网络为洪水猛兽,24小时杜绝孩子“触网”;还有部分家长格外“慷慨”,直接将手机丢给孩子,代替亲子陪伴。回龙观医院成瘾医学中心面向10至18岁的青少年,每年举办“网络健康使用”夏令营,设置十多项趣味游戏,教孩子如何安全上网以及家长如何与孩子正确沟通,帮助孩子做好游戏成瘾预防。夏令营的一大特色就是邀请家长陪同孩子参加,专家表示:家人正确的鼓励和认可是游戏障碍患者的最佳“解药”。

用“游戏”治愈游戏障碍

“今天跳了两万下,又一次刷新了我的纪录!”上午10时30分,回龙观医院成瘾医学中心的活动室内,茜茜放下跳绳,用毛巾擦去头上的汗珠,嘴角绽放出一抹满足的笑容。每天上午,翻飞的绳子划破空气的“嗖嗖”声都会在活动室响起。原先讨厌体育锻炼的茜茜,在坚持练习跳绳一个多月后,已经彻底爱上了这项运动。

看到茜茜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成瘾医学中心副主任医师杨清艳倍感欣慰。茜茜是她目前正在治疗的游戏障碍患者,经过6周的治疗,茜茜即将治愈出院。游戏障碍即游戏成瘾,成瘾本意是指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所造成的一种精神状态,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电子游戏造就了一种新型的行为依赖模式——游戏成瘾。

“通俗地说,游戏障碍是指长时间沉迷于电子游戏致使影响正常生活的一种疾病,这种疾病多发生于未成年人。”杨清艳说,下学期即将升高二的茜茜,在接受治疗前,每天至少玩5小时游戏。游戏几乎占据了她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学习成绩因此一落千丈。同时,因为长期沉浸于电子游戏,生活中的茜茜变得沉默寡言,不与人交流。在学校里,她没有朋友,挚友全是“虚拟世界”里的网友。更严重的是,茜茜的专注力迅速下滑,除了玩游戏,做任何事情都无法集中精力。

在成瘾医学中心,对于已经出现严重游戏障碍的患者,主要有三种治疗方式: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心理治疗。物理治疗主要包括经颅直流电刺激、经颅磁刺激等无创性脑刺激方法,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刺激改善患者的神经突触可塑性,以达到改善游戏成瘾症状的目的。药物治疗一般是指对于患者某些情绪、行为障碍,使用治疗其他精神心理疾病的药物对症治疗,但目前尚未有批准用于治疗游戏障碍的特效药。

“心理治疗是治疗游戏障碍最常用的治疗方式,能够有效地戒除网瘾。”心理治疗师刘艳表示,一方面,大多数游戏障碍患者,沉迷游戏只是外在行为,更深层次往往还患有儿童抑郁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精神心理疾病。因此,游戏障碍患者需要在心理治疗师的治疗下,找出心理问题。另一方面,需要用其他的益智“游戏”替代电子游戏,吸引孩子走出“游戏世界”。成瘾医学中心里摆放着书籍、棋牌和各种球类,供患者治疗使用。

手持人物、建筑等模型,缓缓拨开沙砾,小心翼翼摆放起来……11时许,休息片刻后的茜茜,在治疗室内,聚精会神地玩起了如今她最喜欢的活动——沙盘游戏。搭建一幅沙盘上的美景,不仅带给茜茜心理上强烈的满足感,也帮助她重拾了专注力。此外,每天下午,她同样有着精心的规划:14时唱歌,15时做手工,16时打排球,19时玩棋牌,21时阅读名著……不知不觉中,她开始相信,现实世界上还有很多“游戏”远比网络游戏更有趣,更值得迷恋。

要戒的是“瘾”而非“网”

提起网瘾,小军的爸爸金先生时常发愁,不知如何才能让儿子彻底“断网”。去年,小军刚上初中,考虑到需要看网课,金先生就为他买了部手机。前不久,班主任打电话告诉金先生,小军学习成绩有些退步。原来小军用手机不是看网课,而是玩手机游戏。

“为了让他戒网,我没少和孩子吵架,甚至动手揍过他。”金先生坦言,每次回家,看到儿子横握手机,手指飞快敲击屏幕,神色紧张,就知道是在玩游戏,他便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说了多少遍只当‘耳旁风’,还天天抱着手机。实在没办法,我就砸烂了他的手机。”金先生无奈地说,当时看到孩子吓哭了,他心一软,又为孩子重新买了一部手机。

成瘾医学中心主任杨可冰表示,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子产品已经融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而疫情期间网课需求的出现,更是增加了儿童、青少年与电子产品的接触时间,这些因素都提高了游戏障碍的发生率。电子游戏也的确成为许多孩子日常娱乐的常见方式。但需要明确的是,大多数孩子并不会出现游戏障碍。事实上,在临床中,对于游戏障碍的诊断有着相当严格的标准。

诊断游戏障碍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游戏行为成为生活优先事项;一般情况下长时间沉迷游戏的行为持续至少12个月;游戏行为模式导致明显的个人、家庭、人际关系、学业、职业或其他功能损伤。

“治疗游戏障碍的根本目的是戒断网瘾,从而健康地使用网络,而非对网络拒之千里。”杨可冰说,现如今家庭独生子女情况较多,孩子使用电子产品排解孤独感的情况难以避免。孩子如果正常完成学业任务,可以适当玩游戏。过度禁止娱乐,反而可能使孩子出现逆反心理,导致游戏成瘾风险增大。家长自身不应将网络视作洪水猛兽,谈网色变,相反要正确引导孩子上网,积极预防游戏成瘾。

今年的“网络健康使用”夏令营上,记者见到了金先生父子。在“亲子大运球”的接力赛中,金先生和小军紧紧相拥,夹着气球,“咱爷俩再靠近一点,保持步调一致,还有4步就到了!”比赛要求5分钟内将气球运至终点,但父子俩仅用3分钟,就顺利越过终点线,完成交棒,赢得全场的掌声与喝彩。

“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与家长逐渐分离的过程,如何与孩子既有亲密的相处,又允许他们有自己的空间,需要亲子间互相沟通、理解和配合,找到适合恰好的距离。”听着主持人的解说,金先生热泪盈眶。

“我们很久没有拥抱了,我确实应该给儿子多些陪伴。”在接受了医生的建议后,金先生表示,今后将严格控制孩子的游戏时间,适当娱乐,并逐步用亲子陪伴替代游戏陪伴,而非彻底让孩子“断网”。

两类儿童更易患“网瘾”

小军的例子并非个案。对游戏障碍儿童进行的相关社会研究发现,有两类儿童更容易发生游戏障碍:一类是家长过度宠爱的儿童,其“延迟满足”能力比正常儿童差,就会沉迷于短时间即可获得满足感的电子游戏;另一类则是孩子处于青春期,受到学业或人际关系上的挫折,又难以从家长处获得正向激励和自信,也容易陷入电子游戏中。

“因此,我们认为家长有必要同步参与治疗。”成瘾医学中心治疗游戏障碍的要求是家长必须陪住。刘艳表示,治疗游戏成瘾,很多时候根源在于修复家庭内部的关系和矛盾,家庭治疗是心理治疗的重要环节,家庭治疗往往比个体治疗效果更好。

“现在一些年轻父母,本身就爱玩手机,没有耐心陪伴孩子,甚至让一两岁的孩子拿着手机玩,让手机做‘电子保姆’。”专家表示,对于孩子而言,如果其兴趣来源或刺激点主要来源于游戏这种非常容易即时满足的方式,极易丧失延迟满足能力。家长应该帮助孩子从幼时开始,培养控制冲动、延迟满足的能力,并引导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经过努力获取某些满足。

六岁前的孩子尽量多参与与人互动的亲子活动,比如和父母一起看书,或与其他同龄小朋友玩耍,一天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建议控制在半小时至1小时以内。初中以上的孩子,一天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建议控制在2小时以内。

此外,预防孩子游戏成瘾,作为家长应努力寻找与孩子的共同话题,增加与孩子的深入交流,对于孩子的疑问、挫折给予充分的尊重和反馈。如果对孩子的行为只进行简单的硬性规训,容易导致孩子拒绝交流,进而只能向游戏寻求安慰。同时,家长还要引导孩子养成健康的兴趣爱好,如下棋、打球等。

“游戏成瘾受孩子的成长经历和环境影响极大,家人正确的鼓励和认可是游戏障碍患者的最佳‘解药’。”杨可冰呼吁,暑期家长应尽量抽出时间,在现实世界里多陪伴孩子,才能从根本上防范孩子游戏成瘾。

编辑/彭小菲

相关阅读
别让夏令营变成“坑娃营”
中国青年报 2024-06-05
游戏成瘾背后,看到青少年的真实需求
中国青年报 2023-08-31
关爱不能“一屏蔽之”!多些陪伴,引导孩子放下手机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08-31
孩子游戏成瘾,“解药”在哪里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3-08-11
这个夏令营在清华大学结营,16个科创项目见证AI新生力量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3-08-0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