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前在武汉江段遇险大难不死 唯一“圈养”野生中华鲟“厚福”能否放流?
武汉晚报 2023-05-22 13:37

5月20日,为纪念“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武汉市农业农村局首次公布,9年前救助一条中华鲟的珍贵视频资料和一批“老照片”。

当时参与救助的武汉渔政人员向军,用手机拍摄了一些现场救护的视频和图片,作为工作资料保存。前段时间,他偶然翻到这些资料,经清点,共有9段、共计4分31秒视频,以及103张照片。

顺着这些资料的指引,在市农业农村局协助下,记者两路出击,京汉两地联动:在武汉采访当时的渔政人员、渔民和救治人员,到北京海洋馆探访安居于此的“厚福”,揭秘这段中国版本的“人鲟情未了”。

9年前——“大鱼”受困渔网众人协力救助

5月19日,记者找到当时的新洲双柳渔业队渔民张锦,他依然清晰记得人生中的这件大事。

时间回溯到9年前。2014年11月15日7时许,渔民张锦和妻子驾着渔船,从新洲双柳的叶家洲渡口出发,来到沐鹅洲(牧鹅洲)水域。“当时,我用的是‘三层流网’,一共布设了10多条网,每条网的长度是30米。这种网,主要捕捞江底的大鱼。”

到了上午9时许,他突然发现不远处的水面冒出一串串气泡,渔网在剧烈抖动。“可能搞到大鱼了!”

收网发现,一条罕见的大鱼被网线缠住,挣脱不得。鱼头很尖,背部有凸起的骨片,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一模一样。

“20年前,我和我的父亲也曾在这片水域捞到一条类似的大鱼,也是交渔政人员现场放生。”张锦不敢继续收网,第一时间向新洲区渔政管理站报告此事。

“这条大鱼的劲很大,碰到渔网后,左冲右突,反而被渔网越缠越紧。我们试着割断网线放掉它,但它根本不配合,不断剧烈挣扎,在割线时差点伤到它。看它在挣扎过程中弄出的伤痕,我们很是心疼,但实在解不开,只能等专业人员前来解救。”

武汉渔政人员和长江水产研究所(简称“长江所”)研究人员相继赶往现场,确认这是一头中华鲟。

检查发现,这条中华鲟为雌性且怀有大量鱼卵。它的鼻孔、唇部、鳃部和尾柄有多处伤口,鱼体呈侧翻失衡状态,鳃动频率不稳定。

向军回忆,他当天赶到现场时,发现大家都在小心翼翼防止它受到二次伤害。比如,大家用毛巾包住绳索与鱼尾的接触处,尽量减小摩擦伤。他深为感动,也拍摄了这些救治细节。

根据当时的《渔业法》规定,渔民在长江水域非休渔期可以进行合法的捕捞。一旦误捕到包括中华鲟在内的珍稀鱼类,就要立即放生,不得造成进一步伤害;或者向渔政部门报告,由专业人员处理。

这条中华鲟当时的伤情,如果按照救治惯例当即放归长江,很可能死亡。多方商议后,决定将它送往长江所的荆州太湖中华鲟繁育基地,进行全面体检和救治。

科研人员经过持续2个多月的精心救治,终于保住它的性命。

经生物学测量,该中华鲟体长2.95米,体重310公斤,年龄约15—20岁,是近20年来在长江水域发现的最大个体野生中华鲟,也是20年来发现的最大的怀孕中华鲟。

2个半月后,在研究人员精心呵护下,这条“鲟妈妈”体表伤口逐渐愈合。研究人员发现,这条鱼的尾部留有旧伤疤痕,疑似曾被船舶的螺旋桨所伤。再加上这一次被误捕,这条鱼可谓是历经磨难,却依然顽强活着。研究人员于是取“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之意,为它起名“后福”。

“后福”身体的创伤虽然好了,但让救治专家头疼的是,近一年过去了,它一直不肯开口进食。腹中饱满的鱼卵也逐渐消失,日渐消瘦,体质虚弱。

时任长江所淡水鱼类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研究室主任的危起伟想起一家合作单位——北京海洋馆。

2015年11月15日上午,“后福”被送往北京。

9年后——“厚福”想再当一次“高龄孕妈”

北京海洋馆拥有一项难被超越的纪录:全世界唯一人工豢养的野生中华鲟“厚福”,就生活在这里。

5月18日,站在北京海洋馆中华鲟馆的巨大鲟鱼池前,水生动物及中华鲟养殖专家杨道明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他喜欢隔着厚厚的玻璃,看着大小不一的中华鲟惬意地游来游去,感觉内心很宁静。

等了一会,他指着一条游过来的中华鲟告诉记者:你看,这就是“厚福”。最明显的特征是,它的尾巴和鳍要比人工饲养的大得多,因为她无数次搏击激流险滩,在大自然里九死一生。

眼前的“厚福”圆滚滚的,身材硕大却十分灵活,丝毫看不出来她的年龄相当于人类的老奶奶。

记者好奇地问:它的腹部有明显隆起,是怀孕了吗?

杨道明介绍,是的,它的性腺最近两三个月开始发育,目前发育到Ⅱ期了。如果比照人类,相当于怀孕四五个月。

因为生活条件良好,营养跟得上,“厚福”来京8年间,共有3次性腺发育。

2017年,她的性腺再一次发育时,我们为它取了个新名字“厚福”(寓意“厚积薄发、福泽绵长”)。

到了2018年,她的体重从刚来时的231公斤增加到了280公斤,身子长了40多厘米,达到3.56米,性腺也发育到了Ⅲ期。2019年10月底,它的性腺发育到Ⅳ期,只差最后的变温条件就可以产卵……很可惜,她的性腺又退化掉了。

大概从两三个月前开始,它的性腺又重新发育,这是第三次发育。好比高龄孕妇,身体很吃亏啊!

那么,“厚福”来海洋馆后是否生过孩子?杨道明沉默半晌,抬高了声音:在目前的环境下,它产不了卵。中华鲟产卵需要一系列苛刻严峻的条件。如果产卵这么简单的话,中华鲟就不会濒危!

专家对话

“厚福”为什么不放流?

潜水员灌食帮“后福”渡过绝食关

记者:海洋馆用了哪些特殊的技术手段唤醒它的生存欲望,帮它渡过绝食关?

杨道明:起初,“后福”对饲养员投喂的食物视而不见。专家们只好要求潜水员灌食,将高能量的食物与药物调配好后,用软管塞入它的胃部。2016年2月,“后福”终于开口主动进食,大家松了一口气。

“它已不适合回到大自然”

记者:“厚福”康复之后,为什么不送回长江或大海? 

杨道明:起初,救助“后福”的目的,是想治好后放归长江或大海。2015年底,它的外伤虽然治好了,却将近一年没吃东西,体能大幅衰减,送回长江,百分之百会死亡。

记者:能否预估“厚福”还有多长寿命?

杨道明:它来这里8年了,一直比较健康。经过精心照料,至少要比在自然界多活10年。

记者:“厚福”等目前饲养的30尾中华鲟,每年的维护费要多少?

杨道明:这一池中华鲟平均每年维护费上千万元。我们团队有五六个人专门照顾它们,还不包括鲟鱼医生。

为中华鲟争取百万分之一的存活机会

记者:放流的中华鲟鱼苗现在有存活的记录吗?

杨道明:有!放流成活率的确很低,只有数十万分之一。

我们换一下思路,从物种资源保护的角度来讲,只要有一条能活下来,那么野外就多了一条中华鲟。如果不做,再过一些年,整个野生中华鲟可能就灭绝了,那将是人类的悲哀。

记者连线

渔民张锦愿与“厚福”“相逢一笑泯恩仇”

当年捕过“厚福”的张锦,保留着自己的最后一张渔网。那网很新,刚刚织好,就赶上了长江禁渔。随后,一位捕鱼的渔民,变成劝阻非法捕鱼的护渔员。

他的心绪仍然复杂,不知自己的行为是对是错,也不知该如何称呼“厚福”,是老对手还是老朋友。

因此,他的心愿是,有机会还得去北京,看看自己亲手从江中“请上岸”的这位水中精灵。一笑泯恩仇,或者相忘于江湖。

当年参与救治的危起伟,人已退休,依然担起武汉长江中华鲟保护中心这副担子。与中华鲟打了半辈子交道,他最清楚现在要做什么样的事才能为中华鲟争取更多生机,让它们扩大种群规模,逐步恢复自然繁殖。

在杨道明眼中,“厚福”的确有福。被误捕五六小时后就得到了专业救治,这是野生中华鲟的最快救治速度。到海洋馆后,其主动进食时间也是最快的。

如今,人类可见的野生中华鲟,只剩下“厚福”。“唯一的一条!”

文/金文兵 柯立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自带“电子身份证”的中华鲟放流长江
武汉晚报 2024-06-07
带着“电子身份证”方便将来“相认” 31万尾中华鲟“人工宝宝”放流入江
武汉晚报 2024-03-29
湖北多地开展中华鲟增殖放流活动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03-28
视窗|武汉、宜昌举行中华鲟放流活动
新华社 2023-03-28
长江宜昌段放流20万尾中华鲟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03-25
北京海洋馆启动“2023中华鲟保护再启航”活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3-21
跋涉1800公里 放流中华鲟陆续抵达长江口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2-05-08
北京海洋馆新增“海洋生命奇妙之旅”素养类海洋科普项目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4-2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