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著名作家杨志军的最新长篇小说《雪山大地》新书发布会在京举办。这部作品同时入选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
小说将青海藏族牧区几十年来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发生的改天换地,当地藏汉民众生产生活方式、身份地位及价值观的沧桑巨变,以“父亲母亲”为代表的三代人在这片土地上耕耘建设鞠躬尽瘁的日日夜夜展现在读者面前,可谓在青海度过了青春和壮年时代的杨志军的雄心之作、感恩之作、史诗之作。
小说精心刻画塑造了数十位人物,涵盖牧区藏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一位人物都与“父亲母亲”的人生及成就密不可分,所有人物的所有言行的总和,谱写了我们共和国的光辉历史。
新书发布会上,杨志军介绍了自己的创作初衷。“雪山大地”作为藏族人最原始的自然崇拜,指导、规范着他们的生活和行为。牧民将自己的好运、所得归于雪山大地的保佑,再艰难的处境,有了雪山大地的眷顾,也会相信奇迹的发生。真诚的信仰让他们对生命有着某种超然的信念。草原上的人简单也纯粹,说他们的话,拜他们崇敬的雪山大地,他们就能跟你有过命的交情。
在杨志军的笔下,信仰之外,“雪山大地”早已内化为一种崇伟广厚的人间大爱。以沁多草原过去的头人、现今的公社主任角巴德吉为例,他在草原上有着蜚声遐迩的经历和任何人都无可比肩的崇高威望,虽个性随意又有点自以为是,却也古道热肠、肝胆照人、知恩图报。他真诚地拥护新政府,年年赠送一千只菜羊两百头菜牛;听说政府想成立国营牧马场,他将最好的数百万亩草场捐给了政府;饥荒时期,西宁保育院的孩子们无以果腹,他毅然支持县上将保育院迁至沁多草原,将自己的大帐房让出,并凭借多年积攒的威望和影响力,保障了孩子们的温饱,为此差点把命埋葬在雪崖之下;他将父亲视为至交,敬佩父亲的所作所为,不遗余力地支持父亲的各种重大举措,可以说,没有角巴德吉,父亲的教育事业和母亲的医疗建设很难顺畅地推行下去。角巴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草原牧民的群体智慧与朴素的大爱大善。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编辑/贺梦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