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规模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评判城市能级的标准之一,而常住人口“千万级”则是一个重要的门槛。
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公布,长三角地区有5座城市——温州、宁波、合肥、南京、徐州人口超过900万,正式加入冲击千万人口城市的后备军。从各地近日公布的最新人口数据来看,其中不少已经站在了那道门槛上。
那么,谁将会在这场角逐中拔得头筹?
差距缩小
温甬仅剩一步之遥
在2月22日浙江省统计局公布的2022年浙江省人口主要数据公报中,温州和宁波的常住人口数均突破960万,分列浙江省第二、三位。
去年,两市在促进人口发展上都推出重招。温州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温州市人口发展中长期规划》,对冲击千万人口做了规划——到2025年,温州市常住人口将力争达到1000万;2030年,“千万级常住人口城市”地位更加巩固,中心城区首位度显著提升;2035年,“千万级常住人口城市”优势更加凸显。
规划从人才引进、生育支持政策、健全人口管理服务、优化“零门槛”落户政策等方面提供了指导。从温州近期的动作来看,人口相关政策在一步步落到实处,如温州卫健委本月就发放一次性生育补贴公开征求意见,计划补贴一至三孩家庭一千至三千元,这都体现了温州冲击千万人口城市的决心。
而宁波在去年发布了《宁波市区户口迁移实施细则》,旨在降低落户门槛,吸引人口涌入。如取消原先缴纳社保的要求,实行“70年产权房即可落户”,以及扩大了人才家属落户范围。
在杭州大规模吸引人才的情况下,宁波凭借制造业优势和人才优待政策,顶住了来自省会城市的“虹吸”,不断拉近与温州之间的常住人口差距(从2021年末的10.1万人到2022年末的6.1万人)。目前两个城市距离千万人口城市都只差“一步之遥”,谁会先撞线还留有悬念。
省会优势尽显
合肥不容小觑
长三角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种子选手”是合肥。据合肥市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消息,2022年,合肥市常住人口达963.4万,较上年净增16.9万。这一增量不仅远超前一年的9.5万,甚至比安徽全省的14万增量还多。
合肥人口的快速增长很大程度来自其近些年来的经济增长。从早期投资显示面板产业,到后来的半导体、新能源汽车产业,合肥近十年落地多个大型项目,铺排高端制造业,以龙头企业带动配套产业集群发展,并且成功在2020年迈入GDP“万亿俱乐部”。
高端制造业以及由此产生的服务业创造了大量的人口需求和岗位。配合落户、创业等人口优待政策,借着省会城市的优势,合肥吸引周边人口聚集,将一部分原来会选择上海、江苏、浙江等邻近发达地区的在外务工人口引导回合肥发展。
《2022年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报告》显示,2022年全省普通高校有74.2%的毕业生在省内就业,其中合肥吸纳了近一半的省内就业毕业生。
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十年间,合肥增长了191万人,且在2021年和2022年增势强劲。以其发展速度,很有可能会在近几年实现千万目标。
招引人才
南京聚焦质量型人口红利
再看江苏的两座人口900万级城市——南京、徐州。
徐州连续两年常住人口负增长,2022年末常住人口为901.85万人。且不提冲击千万人口城市,连保住900万级也显得有些危险。
再看南京,2022年虽然保持住了常住人口的正增长,且有6.77万的增量,但对比上海、杭州,其体量还是稍有逊色。
苏州、无锡等城市在江苏省内非常有竞争力,尤其是苏州,十年间常住人口增长229万,是江苏省内唯一一个千万级人口城市。在省内群雄争霸的局面下,省会城市南京的虹吸效应其实是非常有限的,这也为南京吸引人口资源带来了难度。
尽管如此,南京却在用较少的人创造较高的GDP。2022年,南京市GDP达16907亿元,超过合肥、温州和宁波。
相对于数量型人口红利,以科教、科研优势见长的南京更看中质量型人口红利,通过出台人才新政,吸引更多优质人才涌入创新产业。从今年1月发布的《南京市人才安居办法》,到2月举办的“千名博士全球招引活动”,南京的“抢人”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为这座城市打开了局面,留出了冲刺千万人口城市的空间。
编辑/赵红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