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礼贤镇严格执行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进一步深化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理念,倡导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
礼贤镇以硬件筑根基,建设了充足的垃圾分类桶站、驿站。集“分类知识解析、分类投放指南、相关信息通知”等功能于一体。并根据各村垃圾量产生的实际情况,设置其他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桶的数量,满足居民需求的同时达到变废为宝、源头减量的目的。同时配有督导员,帮助居民群众快速、正确、有效地投放。
“在生活垃圾分类中,厨余垃圾占比大,且品种杂乱,处理难度较大。我们结合居民人数、厨余垃圾产生量和构成特点等实际情况,积极创新举措,在镇内引进厨余垃圾处理设施。”礼贤镇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倾倒前,能够对有机废弃物中的果蔬菜叶、蛋壳、茶渣、骨头等杂物进行一次性就地处理,无需人员分拣,有效避免了垃圾二次转运造成的污染,开启了分类处理新模式,实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一步到位效果。
另一方面礼贤镇以制度促发展,生活垃圾分类以保持协调性、稳定性和实效性为目标,通过制定生活垃圾分类实施细则,清运规范、巡查检查办法,完善生产责任延伸制度和垃圾分类的信息公开与保护机制,推动垃圾分类处理的规范化。
此外,礼贤镇开展配套文件宣传解读,并实施全过程监督,积极稳妥地推行“不分类、不收运,不分类、不处置”的双向监督机制,完善垃圾分类全程监管信息系统,集中组织专项执法行动,形成常态化执法机制。同时发挥志愿者力量,志愿者们不仅是垃圾投放“指导员”,更是垃圾分类知识的“科普员”。他们在参与桶前值守的同时,还会向居民耐心讲解垃圾的类别、投放和收集的知识,建议居民在投放垃圾前先在家里进行分类,从源头开始,让垃圾分类从口号变为习惯。
下一步,礼贤镇将继续完善基础硬件设施,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做好分类宣传引导,不断提升居民垃圾分类意识,推动垃圾分类从“新时尚”变为“新习惯”,用垃圾分类“小”行为为辖区环境带来“大”改善。
编辑/赵亚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