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最近,在上海新华路的梧桐树下,几座红色电话亭悄然变身为微型书店。9月29日至10月3日,由新华书店、新华路街道和中国电信共同打造的公益“快闪书店”开放,让市民在一平方米的空间中展开与自我、他人、书籍的对话。
图书和电话亭一样,都是通过语言来唤起人们的记忆与彼此的交流。如今,电话亭的功能已经被手机所替代,对于纸质书籍的阅读也往往被浏览图像化、数字化的信息所取代。因此,“新华路上的新华书店”试图让人们重拾阅读,在狭小但真实的空间中展开交流。这种大胆创意,不禁令人眼前一亮!
实际上,让电话亭变身,赋予其新使命,不仅在上海,不少城市也已开始行动。同样在上海,街头电话亭以前就有了新“使命”,摇身一变成了“打车亭”,曾引起广泛关注。这是电信部门和上海出租车平台携手打造的电话亭“一键叫车智慧屏”,为广大市民提供便捷的出行新方式。能打出租车的公用电话亭,确实很有创意。
而在北京,为满足市民需求和提升道路公共空间环境景观需要,今年北京市结合现有公用电话亭分布情况,在天坛公园、友谊医院、北京南站、三里屯等10处不同场景点位,开展公用电话亭“数字化、景观化、复合化”试点建设,试运行半年后,将根据试点效果择机推广。还有城市将电话亭变成了具有新的服务功能的“便民亭”。
在通讯不够发达的年代,街头公用电话亭承载着人情往来沟通的使命。但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电话亭失去了往日的人潮涌动并渐渐被人淡忘。不过,原来的公用电话亭如果加以改造,同样会给市民带来便利,既充分利用了现有资源,又能节省一笔资金,就像原来的“报刊亭”华丽转身也有了新使命一样。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不少“老物件”都退出历史舞台。但不分青红皂白,一概关掉的做法,也显得简单粗暴。把电话亭全部拆掉的同时,是不是把精神路标、生活滋味、城市记忆也一起“拆掉”呢了?经过改造升级的电话亭,还是能更好服务于民众。由此,走进“电话亭”阅读,让“古董”焕发生机,必将提升城市品味,为全民阅读助一臂之力。
文/刘天放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