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在快餐文学盛行的当下,一部“文火慢熬”出的小说
北京晚报 2022-08-27 13:38

2020年底,我收到了一份9万字的小说样张,稿件名为“麒麟”。从我初次读到它,到这本书正式上市,经历了一年半的时间。这一年半的时间里,我在心里无数遍地打磨文案、琢磨情节、起草书评、构想封面,全因为《麒麟》是我理想中一直想要做的那种“一眼望不到头”的书。是的,“一眼望不到头”,意味着可能爆到离谱,也可能惨到离谱,其中充满了不确定性,赌的是编辑的眼光和功力,当然,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当我将这一年半里各种碎碎念的心得体会凝练成一篇书评时,我发现竟然都带有些许“吐槽”的意味。

一部小说的畅销,其实是有一些规律和技巧可循的。

比如超级畅销的《长安十二时辰》和《两京十五日》,情节主线都非常清晰,加上“时间+地点”的书名,读者只需看了开头就能迅速了解,该书是要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某件极有难度的任务,情节的精彩好看就在于完成任务过程中的一波三折,但读者始终能够确信的是,小说的结局一定是这项任务最终完成了。就像《西游记》,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的结局一定是师徒四人取得真经立地成佛。

但《麒麟》在这方面就显得不够“讨巧”。无论是书名,还是结构设置,都无法让读者迅速了解这部小说的发展走向。虽然当初我们也曾试图给它取一个类似“时间+地点”式的简单粗暴的书名,但无奈它的线索太过庞杂。虽然我们最终的文案语里给出了一个几百字的内容简介,但这个内容简介实在是省去了很多精彩枝节后十分以偏概全的一个简介——我那么喜欢的、如圣人一般闪耀着人性光辉的保禄呢?执着于“开化心灵”的说书人赵敬亭呢?跟曹雪芹有那么一点相似的乔阿难呢?甚至那些匆匆逝去的角色——荆轲一般慷慨壮烈的刺客何万林、坚贞刚烈的素云、泼辣热情的袁七娘……多少悲欢离合的故事、多少个性鲜明的角色,串联成这部洋洋洒洒40万字的《麒麟》。读者只有读到小说的最后,才能将不知不觉郁积起来的情感最终升华,才能领悟到作者写作此书的一片深心。

诚然,这种结构设置上的“不讨巧”会劝退一部分读者,他们也许会在翻开本书读了一两章甚至一两页的时候弃书,但是我相信会有一大部分读者留下来,在看完整本书后像小周巡检一样大呼过瘾。

当下的文学市场,快餐文学大行其道,人们像追剧、追电影一样,追求小说的情节刺激,至于文学性、思想深度这些标准,仿佛已经不再重要。这种阅读趋势使得很多小说创作者不愿再下功夫在文字的打磨上,仿佛那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傻事。

回味《红楼梦》,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有了这部中国古典小说的顶峰之作。《红楼梦》里,不仅塑造了各色鲜活饱满的人物形象,叙写了几个大家族由盛而衰的唏嘘历史,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红楼梦》里面大量的诗词。写一部小说,不仅要塑造人物,还要替人物写出诗词作品,想来这是一件多么难的事情,因为不仅要写得好,还需要通过每个人物的诗词作品展现他们的性格特点、才华高低、人生际遇。这在当下的我们看来,如果不是一个故事团队集体创作,简直是不可想象的。想起那句“从前车马很慢”,是的,从前人们活在一个“很慢”的世界里,一生只需要写一本书。

《麒麟》当然无法与《红楼梦》相提并论,作者周游也没有给每个角色定制诗词的功力。但他在这部作品里进行了一个大胆的尝试——说书。作者因为业余研究古典小说,对说书人和话本小说衍变的关系做过很多研究,因此在小说中塑造了一个说书人的形象,用小说视角和角色说书视角双线讲述故事。也就是说,小说里有很多段是以说书人的口吻在讲书,书里的故事与正在推进的情节交相呼应,虚虚实实,产生了一种别开生面的阅读效果。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对于说书人的语言和语气描摹非常到位,读者就像在读一部真正的宋元话本,作者的功力可见一斑。但说实话,这种费力的尝试读者不一定买账,所以我想说,在这样一个一切都追求“快”的时代里,居然还有人用这样“傻”的方式写小说,勇气属实可嘉!

在当下的图书市场环境下,要给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新人作者出版一部大部头的小说作品,且不是随随便便地出版,而是希望它能一鸣惊人,是件多难的事情。

这种难,首先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来自一些负面的声音。我是从第一章就被作者的文字所吸引,随即被情节和人物所吸引,待到把整部小说读完,那种感慨万千、怅然若失、回味无穷的感觉,让我坚信这部小说一定能成功。

然而从我第一遍读完,到它正式出版,其间经历了一年多的漫长等待和打磨。曾有几次,我听到一些负面的评价和声音,因为时隔很久,当时沉浸在小说里的那种情绪已经退却,我开始怀疑起自己的判断——难道真的是我阅历有限、积累有限,对选题的判断有误吗?不甘心,重又翻开稿子,再读,仍是心潮澎湃,人物的音容笑貌似在眼前,有几处情节每每读到都会润湿眼角。甚至重读过程中还有很多意外惊喜,发现很多第一遍读时忽略掉的细节,其实是为后文偷偷埋下的伏笔,这种前后呼应、榫卯相合之处,真真让人叫绝!我的信心,就在这样的起起落落中反复。直到图书正式下印并在豆瓣上线,我被大家的各种走心评论所感动、启发和鼓舞。虽然小说不是我写的,但是作为编辑的我与有荣焉,读者对这本书的喜爱至少验证了我选书的眼光和判断。

前期难,上市以后想要让市场认可,取得令人满意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会更难,我们的团队正在努力探索。不如就把一切交给时间,既然这是一部“文火慢熬”出来的作品,那么让它慢慢发酵就好。

(原标题:在快餐文学盛行的当下,还有人用这样“傻”的方式写小说。“文火慢熬”出的小说)

文/王赛男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贺梦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