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节目又上新,这股潮流如何抓
扬子晚报 2022-03-04 21:42

二十四节气如何来?3月2日,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的姊妹篇“中国节气”官宣即将上线。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那是相当的出圈,重阳奇妙游、元宵奇妙游已经成为无数观众的晚会新期待,“中国节气”一官宣就让不少人翘首以盼,这一次河南卫视要如何延续辉煌?

且不说这还没面世的“中国节气”,当前正在热播的纪录片《中国》第二季再一次掀起了人们关于文博节目的热议,这部综艺讲述的还是中国的诸多重要历史事件,比如郑和下西洋,徐光启翻译《几何原理》,杜甫三吏三别等,事不是新鲜事,但叙事方式却着实叫人耳目一新。文博节目早就不是当年那个小众类目了,如今已经成为势不可挡的新势力,文博风吹得正猛,各个平台也都在发力试图乘上东风,这股潮流,如何才能抓得住?

大胆尝试,创新永远不会输

首先回答一个问题,纪录片《中国》第二季明明没有什么新鲜事,为什么还能让观众看到泪流满面,扼腕叹息?画面有电影级的精致感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来源形式上的新鲜感。当我们想到历史类纪录片的时候,无非就是这么几个元素,史料铺陈开,各路专家对着镜头跟你解读这是怎么回事,主持人继续慷慨陈词,《中国》打破了这一模式,没有文物,没有史料,没有遗址,历史是“活”的,扮演历史人物的演员们并非只有一张模糊的身影,而是相当写实的拍了出来,这是在纪录片假定性特质下的尝试与创新的表达。

让历史“活”起来的叙事表达在2017年的高分纪录片《苏东坡》中就有所尝试,实景拍摄,片中演员扮演苏东坡,行走于山水之间,同时配合了专家的讲解。而《中国》则尝试了抛开其他内容,专注于历史意境的复现,确实是一个风格化的尝试,未尝不能为之后文博纪录片打开思路。

另一方面,文博节目的创新尝试也不局限于画面,叙事节奏和风格与其他类型节目的融合趋势同样值得注意,2018年B站开始尝试将文博与其他节目风格做融合,纪录片《历史那些事》中就出现了“苏东坡唱rap”这样的片段,虽则在当时受到一些观众质疑其过度娱乐化,但也不得不承认确实引起了年轻人的注意,凭借着洗脑的rap节目也得到传播。

在今年,腾讯视频《此画怎讲》也采用类似方法,将古画中的人物复活过来,科普中又有点犀利的吐槽,和海外纪录片《奇趣美术馆》风格相近,亦收获认可。

正所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对于文博节目,从来都是新颖精致的能获得观众青睐,不管是从选题上挖掘偏门,还是形式上剑走偏锋,亦或是内容上别出心裁,大胆的创新总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成果。

沉浸观看,从观者的视角看文博

看影视剧追求一个沉浸感,文博节目也要沉浸感吗?答案毋庸置疑,文博节目堪称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而如何把这“一瓢”发挥到极致,沉浸感或许能成为文博节目突围的方向。

随着这几年文博节目的热播,气势恢宏的节目已然是不缺了,以《国家宝藏》为代表的“气势恢宏”队牢牢占据着文博节目市场的一把交椅,论文物珍稀程度、专家量级,地方卫视和互联网平台难与央视抗衡,河南卫视一炮而红的“奇妙游”就走出了沉浸式文博的路,除了满足视觉审美要求,更是从观者视角出发,让观众跟随节目中人的视角,用XR将一个又一个惊艳的画面缓缓铺陈,随后而来的《只此青绿》等均采用了类似技术,虚拟混合现实技术实现了物我两忘,沉醉其中的效果。

如果说传统的说教类文博节目是在输出知识点,那么沉浸式文博节目就是在让观众自己接受美育熏陶,这一熏陶来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文博节目的最终目的是架起观众与历史沟通的桥梁,以生动的方式达到文化与美学教育的双重作用,唤起人们的文化自信和对民族精神文化内核的理解,沉浸式无疑是一条好路子。

这也对节目制作者提出更多要求,要从观者的角度去看待节目内容,认清谁是受众,受众偏向什么观剧习惯,这些都对节目成片风格有着影响。文博类节目大有可为,要抓这股潮流之风成为市场赢家,就看谁将斩风破浪,一脚立足中国文化,一脚猛踏时代浪尖。

文/沈昭

来源/扬子晚报

编辑/贺梦禹

相关阅读
西泠印社名誉社长、中国第一个高等书法篆刻专业的创建者刘江仙逝,享年99岁
扬子晚报 2024-06-10
2024清明奇妙游,中华战舞跳起来
扬子晚报 2024-04-03
经纪人检讨徐怀钰“划水”,“回忆杀”为何变“黑红”?
扬子晚报 2023-05-15
陆毅:因为鲍蕾,我一直相信爱情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2-23
揭秘“元宇宙综艺”如何录制?大张伟张雨绮穿“秋衣秋裤”
扬子晚报 2022-11-27
限定款综艺来了,世界杯衍生综艺哪家强?
扬子晚报 2022-11-26
悼念 | 河北版画界领军人物、著名美术家李彦鹏逝世
扬子晚报 2022-11-10
文创潮流风吹向悬疑,机关解谜类文博创意走俏市场
扬子晚报 2022-10-2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