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淀西部山区,数只身上布着铜钱斑点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豹猫被红外相机监测到;家住清华园地区的居民每天早上被翠鸟叫醒,在中关村大街东侧的双榆树一带,居民和刺猬为邻……经过持续多年的生态建设,海淀区的生物多样性越来越丰富、健康。
10月11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将在昆明举行。9月27-28日,大会非政府平行论坛先期举行,发布了“全球生物多样性100+案例”。在北京市海淀区发起的“中关村众享荟生境花园”和“北京大学校园自然保护小区”从来自26个国家的258个申报案例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此外,还有5个由海淀驻区单位主导的项目入选。以此为契机,10月9日,海淀区发布了现阶段生物多样性家底。
中关村街道辖区共有30个以老旧小区为主的社区,空间资源极其紧张。街道腾退出租用房建设了公共文化空间“中关村众享荟”,并拆除其房后的违建,打造了一个绿化面积400平方米的小花园。本着“人民花园人民建”的原则,街道发动组织了15次社区营造活动,邀请居民参与,从平整土地开始,通过垃圾堆肥、土壤修复、新“自然主义”植物群落种植、小型生物栖息地营造等手段,在城市里建设了一个“生境花园”。一年多来,这里不但植物种类丰富,还吸引了刺猬、蚯蚓、珠颈斑鸠、蚂蚱、柑橘凤蝶等小动物。
在一批北大师生的长期推动下,北京大学建立了燕园自然保护小区,这是国内高校首个自然保护小区,也是北京市第一个自然保护小区。发起者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为此制定了一系列管理计划,划定并圈围明确的生物多样性保育区,并对水体、林地、大乔木等重要物种栖息空间进行细致的、有别于传统城市绿地管理方法的管理,保留多物种乡土植被的近自然恢复状态,并将长期坚持生物多样性监测纳入到保护小区管理计划中。
截至目前,北京大学校园中已记录鸟类超过230种,高等植物超过600种,兽类11种,蝴蝶27种,蜻蜓26种,两栖爬行类11种。北京大学校园可谓是国内乡土动植物种类最为丰富的城市绿地之一。
这两个生物多样性全球典型案例是海淀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缩影。近些年,海淀区坚持生态建设、生态保护、生态治理“三管齐下”,不断优化山水共生的生态空间,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十三五”期间,全区新增林地、绿地1284余公顷。截至2020年底,全区城市绿化覆盖率51.22%,绿地率50.35%,森林覆盖率35.78%,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91.52%;全区湿地面积1417.43公顷,共有5处市级重点湿地。生态绿色空间已基本形成。
2013年9月基本建设完成并对公众免费预约开放的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是生物多样性的样板间。截至目前,观测到的原生、栽植高等植物455种,分属于98科325属,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种(银杏、水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种(野大豆、莲),野生鸟类18目61科262种,包括白尾海雕、黑鹳、黑颈鹤、白枕鹤、大鸨、东方白鹳等11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国家二级保护鸟类白琵鹭、短趾雕、震旦鸦雀等多达45种。湿地内还有庞大种类和数量的昆虫、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雁鸭成群、鸟儿翔集、蛙鸣阵阵、草木葱茏是公园的日常景象。
根据观测和统计数据,截至目前,海淀辖区内共有野生植物614种;鸟类470种,约占北京市的近90%;另有哺乳动物、两栖爬行动物各10余种。
编辑/彭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