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尽头是借贷”,不能只当笑话看
新华每日电讯 2021-04-28 11:30

没钱租房子,可以用租金贷;没钱买手机,可以打白条;没钱做医美,可以分期付。曾经够不着的商品、服务变得唾手可得。如今,打开手机上很多App,无论是社交、外卖、打车,甚至办公软件、本地生活等,只需要输入身份证等信息,就可以低门槛地享受“提前消费”。

有网友戏称:“互联网的尽头是借贷。”P2P网贷机构退出了历史舞台,互联网企业却热衷放贷。过去赔本赚吆喝获取流量,如今横跨金融赚起快钱。

在我国消费结构从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品质型消费过渡时,互联网巨头盯上巨大的消费金融市场有一定合理性。但是,对于自律能力相对较弱的年轻人而言,被诱导过度借贷,伤害性极强。

记者曾对诱导过度借贷进行详细分析,一般经历以下阶段:首先,诱导分期,购物、教育、租房场景下诱导分期付款;紧接着,过度授信,进入门槛极低,年满18周岁、通过实名验证即可,额度则是花得多给得多;最后,导致消费者多头负债,金融产品则会麻痹消费者对自己真实偿债能力的了解,为补足资金缺口部分负债者选择以贷养贷。

当前,不少年轻人正陷入“借贷一时爽”的泥潭,无法自拔。五花八门的互联网借贷平台,也助长了他们的超前消费意识。

中国已进入需要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的阶段,无论对家庭还是国家,过度负债式消费都会削弱其应对危机的能力。整顿借贷消费乱象,有待监管持续发力,促进互联网金融行业规范发展;同时,对于青年群体的客观消费需求,也需要加以正确引导。

金融机构在与平台合作的过程中要严格审核,尤其对变相分期付等业务,从前期准入到中期推广销售需要做出规范和提醒,监管部门应进行日常抽查,对未严格把关的金融机构加大处罚力度。消费者要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量入为出,不要过度借贷;如确需贷款,一定要选择正规的金融机构和产品,不要轻易在不了解的网络平台申请贷款。

文/桑彤 周琳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相关阅读
流量“传送门”:互联网平台扎堆贷款业务
中国证券报 2024-08-30
“买根大葱也被诱导分期”会减少吗?天津监管局提示警惕部分平台诱导借贷
财联社 2024-08-14
半两财经 | 同程金融App被曝变相发放金融贷款 为何“App的尽头是网贷”?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15
互联网巨头竞相提额降息 为哪般?
北京商报 2023-08-28
过度借贷、黑产猖獗 互联网助贷业务亟待规范
第一财经 2023-07-07
315青诉 | 小恩小惠做诱饵,附加费用大张口,互联网的尽头怎么就成了借贷?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3-15
警惕过度借贷营销陷阱!3.15前夕,监管机构敲黑板
上海证券报 2022-03-14
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警惕过度借贷营销诱导的风险提示
银保监会 2022-03-1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