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润泽“生活秀带”
新民晚报 2021-03-20 16:00

漫步在绵长的5.5公里杨浦南段滨水公共空间,每隔两三百米,你就能“偶遇”一件大师级的艺术作品。

两年前,曾分别在徐汇西岸飞机库旧址和浦东民生码头8万吨粮仓旧址举办的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在公共空间全线贯通的杨浦南段滨江拉开帷幕,成为了建筑师、策展人、艺术家挥洒才华和创意的舞台。如今,20座公共艺术作品永留杨浦江岸,与保留深厚历史底蕴改造的建筑作品相辅相成,不仅成为“工业锈带变身生活秀带”的见证,也让艺术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真正造福于民。

从渔人码头入口直抵杨浦滨江,刘建华创作的《天外之物》便会映入眼帘,这个高达近20米的不锈钢材质的雕塑,形状如一滴从天而降的水滴,又仿佛拔地而起直入云霄的“不明之物”,附近的居民则亲昵地将其称为“定海神针”。

天外之物 刘建华(图片由APS提供,摄影:田方方)

渔人码头本身也是艺术家的灵感来源。原先的渔货廊架被艺术家艾斯特·斯托克因地制宜地改造成了《方块宇宙》,黑色方块和白色的拱廊结构的结合,让人走入其中就会产生置身黑白几何世界的错觉。

如果是从腾越路进入滨江区域,你还会与瑞士艺术家费利斯·瓦里尼的得意之作《起重机的对角线》不期而遇。杨树浦电厂废弃的红色起重机被漆上了一道道粗细均匀、长短不一的白线。这是瓦里尼惯常使用的创作手法,却多了几分在地的特色。熟悉作品的人会告诉你,站在特定位置,就能看到这些参差的白线连成一条条对角线。不过,这个位置在哪,需要你自己摸索,身高不同,位置也会相应变化。寻找这个神奇的位置,就是与艺术家对话的过程。

起重机的对角线 费利斯·瓦里尼(图片由APS提供,摄影:JJYPHOTO)

再往杨浦大桥方向走,还有英国艺术家理查德·威尔逊用废弃的轮船创作的《黄浦货舱》、日本艺术组合目的“地下”美术馆《“目”之廊》,及葡萄牙艺术家荷赛·德·吉马良斯的《拱门:艺术、旅行与相遇》诗意地散步于江畔……

黄浦货舱 理查德·威尔逊(图片由APS提供,摄影:田方方)

“目”之廊 目(图片由APS提供,摄影:田方方)

城市的野生 浅井裕介(图片由APS提供,摄影:田方方)

以国际视野做海派“文章”

瓦里尼在上海的作品有三件,其中,杨浦滨江的《起重机的对角线》正是自己的最爱。用他的话来说:“公众不用去博物馆和画廊,在杨浦滨江散步时就可以看到我的作品,就是让人很高兴的事。”

就地取材,以黄浦江原本伫立着的三架起重机为“画纸”,瓦里尼正是从这三架高耸的起重机找到了创作的兴奋点。在江畔架起了“工作室”,瓦里尼与江水为伴、天地为庐,终于绘制出了起重机上的白线,要和市民玩一场沉浸式的艺术“捉迷藏”游戏。

而艺术家宋冬则在杨浦滨江创作《若冲园》的过程中,去弄堂民宅“家访”、去旧货市场“淘宝”。在艺术作品完成了一半的时候,他花了更多时间完成复杂的工作,因为他计划往装置中填入生活旧物。“它们必须被使用过,最好是来自附近的居民。”集齐装置所需旧物的过程,也是让公共艺术作品本身与居民、大众建立密切关系的过程。用宋冬的话来说:“以后居民来滨江游玩,在作品中看到了自己捐献的旧物,就会感到亲密。作品的诞生将社区调动了起来,建立起艺术与公众的连接。”不仅如此,宋冬还计划将其中展示的旧物持续更替,而《若冲园》也将开放为活动、表演所用,让参观者、体验者加入作品的创造中,不断给予它新的生命。

若冲园 宋冬(图片由APS提供,摄影:田方方)

实际上,如果你细品,就会发现,这些公共艺术作品看似体量巨大,但不乏有让人走近的亲切感、互动性和趣味性,提升景观品质的同时,也成为杨浦滨江的一方特色。更为关键的是,这些作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在地性,也时刻提醒着人们,这片昔日的老工业基地有着厚重和骄傲的历史,而现在,它已经准备好迎接未来。

让公共艺术融入城市民生

“对艺术家的选择,除了国际化、艺术造诣的标准以外,此次项目的特殊性必须保证作品的唯一性和在地性,”欣稚锋艺术机构创始人汪斌告诉笔者。作为负责策展整个艺术季及让这些公共艺术作品落户杨浦滨江的团队,欣稚锋艺术为杨浦滨江的改造升级付出良多。

欣稚锋艺术机构创始人汪斌

对艺术、建筑、规划三个领域都有深耕的汪斌坦言,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城市环境品质提升,发展建设加速,使得公共艺术在中国一二线城市被大力推动成为势在必行的事情。而杨浦滨江的项目,由政府部门投资立项,其理念和创意在中国是具有开创意义的。

“温柔对待艺术家”,尽可能实现他们天马行空的创意,同时也要保证作品本身符合各种与规划、路政相关的标准,汪斌他们反复论证、勘验落地点。由于项目作品长期留存,汪斌希望作品放到未来5年、10年去看,仍然是具有前瞻性的制作工艺精良,传达思想深刻。这也让团队对艺术作品本身的要求近乎严苛。

而汪斌之所以和团队全情投入,也是因为心中对公共艺术本身抱有的理想。“我们所要做的事情,不是把艺术品放在美术馆的方盒子里,而是让它接触到大众,接触到大地。即使人们不去美术馆,也可以看到优秀的艺术作品。”

1年1万年川添善行(图片由APS提供,摄影:田方方)

实际上,公共艺术在滨江的落地是城市空间更新升级的最后一步。前期,建筑规划师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从厂房搬迁、老建筑改造、景观设计等巨细靡遗。而要让普通市民愿意主动靠近这片水畔,成为城市空间更新、文创品质升级的见证者、受益者,毫无疑问,公共艺术是“吸睛”的载体。

有趣体验中融入在地记忆,亦然成了杨浦滨江公共空间艺术作品的鲜活特征。不仅如此,汪斌还带领团队与区政府合作完成了“皂梦空间”的艺术改造。原先的制皂厂车间,变成了售卖“肥皂”主题创意饮品和甜点的咖啡馆,无论人们是因为享受艺术环境而去咖啡店,或是因为去喝咖啡而看到了艺术作品,都会发现这里其实是制皂厂的工业遗存,享用咖啡、艺术欣赏、商业运营自然融合,令汪斌和她的团队都特别有成就感,为之后的项目积累了经验。

全球卓越城市需要卓越水岸

如果是在20世纪的任何时刻造访上海杨浦滨江,人们大概都会为眼前的震撼景象感到振奋,航运繁忙,机器轰鸣,工人们干劲十足,脸上写满昂扬。但随着工业迁出,杨浦滨江的喧闹逐渐散去,只留下一湾江水不紧不慢地流淌。

杨浦滨江“工业锈带”变身“生活秀带”的过程中,一群建筑师、策展人、艺术家同场献技,致力于扭转衰败的景观,用文化生态激活潜伏的能量,用艺术造城,将亲水空间再次激活,实现滨水空间的转型。

这是人们看得见的,而事实上,杨浦滨江的艺术化改造升级,跻身卓越水岸之列,也是国际设计之都上海迈向全球卓越城市的其中一环。国际大都市的滨江地区,是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是城市鲜明个性形象品牌的“代言人”。塞纳河凝聚了巴黎之美,泰晤士河汇集了伦敦之秀,哈德逊河则闪烁着纽约的现代文明之光。

随着2017年黄浦江两岸的贯通,先是徐汇滨江艺术空间的启动,如今,美术馆、画廊、艺术家工作室集结于此。之后的浦东滨江改造升级也将观光旅游、科创、艺术等融为一体,打造出“上海滨江最美美术馆”。从徐汇、浦东到杨浦滨江,城市艺术创意发展脉络延续着滨江岸线的脉络蜿蜒,应和了上海“一江一河”的开发理念。而在未来,随着上海百年滨江岸线的进一步开发,以及积累了丰富运营经验的公共艺术的介入,上海的滨江水岸将成为一条穿越时空的“梦幻创意隧道”,将成为全球卓越城市上海的闪亮名片,造福更多市民、游客。(琳恩)

编辑/刘艺琳

相关阅读
《初入职场的我们·法医季》:书写勇敢逐梦的青年法医群像
广州日报 2022-03-25
李小冉:中年人的感情更有看头
新快报 2022-02-12
山东青岛:时尚中式婚礼庭院秀
新华网 2021-06-08
黑龙江黑瞎子岛“熊出没”?原来是只幼年熊宝宝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1-05-02
《古锦弄潮》时装秀中国国际时装周上演
新华网 2021-04-10
“D.MARTINA QUEEN·丁洁”时装亮相中国国际时装周
新华网 2021-04-10
MACKZHENG·郑伟2021秋冬发布会亮相中国国际时装
中国国际时装 2021-03-29
身着Louis Vuitton高定礼服的只有她?
环球网 2021-03-0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