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0年末,中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已经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脱贫攻坚改变了中华民族与贫困缠斗千年的命运,深刻影响了世界减贫事业,其综合效应其实已经远远超出脱贫本身。笔者调查中发现,脱贫攻坚同时还实现了农村社会的移风易俗,不仅使贫困地区摆脱了物质贫困,让乡村有了光鲜的“面子”,而且带动了乡风文明建设,使贫困乡村有了厚实的“里子”。
比如,脱贫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一些贫困地区“天价彩礼”“薄养厚葬”的风气,使因婚庆丧事致贫的建档立卡户大幅减少。很多贫困地区的婚礼大操大办,份子钱成为人情往来的“枷锁”,甚至衍生了骗婚、冥婚等社会问题。脱贫攻坚过程中,各地党委政府通过教育引导,普及文明理念,成立红白事办理制度,推动厚养薄葬改革等方式,深入整治了天价彩礼、大操大办等不良风气。
例如,山东省龙口市东北隅村村“两委”干部向村民发放丧事简办政策明白纸,宣传移风易俗。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将婚丧嫁娶等相关要求纳入村规民约,引导成立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彝俗会等,组建村民文明劝导队等群众性监督组织,引导群众改变婚丧大操大办、奢侈浪费等陈规陋习。这些措施的有力实施使婚丧嫁娶从“大办”变“简办”,因婚致贫的建档立卡户大幅减少。
再如,贫困地区少数贫困户缺乏主动脱贫意识,“等靠要”思想严重,脱贫攻坚的过程也成为培养内生动力的过程。各地各级政府都在积极开展“志智双扶”,“扶志”就是改变“等靠要”思想,变“输血机制”为“造血机制”;“扶智”是在精准扶贫过程中,针对部分贫困户认为自己“不能脱贫、不信脱贫”的现象,根据实际对贫困户进行培训,使其掌握技能手艺,为“主动脱贫”创造条件,激发内生动力。笔者调研中,仅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每年就集中开展近百批次培训,内容包括有机农作物种植、畜禽养殖、扶贫政策宣讲等,一方面集中授课,一方面分散指导,增强了贫困户的脱贫本领,不但激发了贫困户的脱贫信心,而且推动了相关产业链条的萌生。
此外,脱贫攻坚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的过程。针对部分贫困户存在道德冷漠、不健康、不文明的观念和行为,各地在脱贫攻坚过程中举办了一系列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了主流价值,突出了示范引领,也深化了公共服务。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白衣镇长岭村建立了“道德超市”、开展“十星”评选(遵纪守法星、孝敬老人星、子女教育星、家庭和睦星、邻里关系星、环境卫生星、生活习惯星、志愿服务星、勤劳节俭星、自强发展星)、“五个示范户(守法示范户、文明示范户、卫生示范户、勤劳示范户、诚信示范户)”“五个好(好公婆、好夫妻、好媳妇、好妯娌、好儿女)”“好人好事”等道德积分活动,有效地重塑了乡村的道德规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无声地浸入社会肌理。
针对部分贫困户将封建迷信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靠求神拜佛祈求财运,生病不就医、迷信法事“自愈”的现象,很多地方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条例。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出台《关于加强对宗教信徒及风水先生、和尚、道士、“八仙”、乐队等民间殡葬从业人员管理的规定》,专项治理封建迷信活动,凝聚了宗教界正能量。贫困地区将这些移风易俗的宣传教育融入到当地喜闻乐见的戏曲、音乐、广场文化等文化表现形式中,潜移默化地影响贫困人群的精神世界。
针对贫困地区存在生活垃圾随意丢弃,污水任意排放,村容村貌差,大人小孩儿不洗澡,个人卫生差等现象,各地党委政府也在脱贫攻坚过程中通过垃圾、厕所、风貌“三大革命”等推进人居环境整治。甘肃省康县提出“环境脱贫”理念,广泛发动、引导群众在村庄周围、村道两旁、庭前院后植树种花,建立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制度,严格执行划段包干、责任到人,乡村环境大幅改善,整体改变了村容村貌,贫困户院落干净整洁,村组道路宽阔畅达,人居环境从“脏乱差”变为“净序美”。
以上几点,其实仅仅是笔者在调研中感触最深的,并不能系统总结移风易俗的全部效果。这场“战役”作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其深远影响还待更深入的总结,其溢出效应需要更大视野下的梳理。
文/章文光
图源/新华社
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