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湖北农民工吴桂春写给东莞图书馆的一则离别留言,感动了无数网友。
今年受疫情影响,吴桂春所在的工厂停工,找不到工作的他无奈之下准备返乡。回乡之前,他到图书馆退还读者证时,动情地写下了一段留言:“我来东莞十七年,其中来图书馆看书有十二年,书能明理,对人百益无一害的唯书也……想起这些年的生活,最好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了,虽万般不舍,然生活所迫,余生永不忘你,东莞图书馆,愿你越办越兴旺,识惠东莞,识惠外来农民工。”
吴桂春的这段留言,很容易让人想起几个月前,武汉方舱医院里“读书哥”躺在病床上读书的照片。面对暂时的困境,阅读总有一种抚慰人心的力量。这种力量,不仅给了吴桂春平和的心态,也让大家读出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韵味。有细心的网友还特意去查了资料,“‘识惠东莞’是有出处的,已故哲学家、历史学家任继愈曾在2004年给东莞图书馆题字‘知识惠东莞’。”
54岁的吴桂春,只有小学文化,如果不是12年来坚持在图书馆看书,恐怕很难写出这样的文字。而他的留言之所以令人动容,除了文字中体现出的对阅读的真心热爱,更因为它打破了很多人对农民工的刻板印象。
一张借书卡,对很多社会底层的普通劳动者来说,是最廉价、最便捷的获取知识的方式,也给他们忙碌的生活提供了精神上的慰藉。吴桂春说,开始他只懂看报纸、小说,后来开始读名人文章,看《春秋》、《资治通鉴》等,并对照二十四史和野史来读,他还特别研究了岳飞的生平和诗词。为了读懂这些书,他已经翻烂了一本新华字典。
前不久发布的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书报刊和电子书阅读量均有所下降。而从人们对不同媒介接触时长来看,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接触时间最长。相比吴桂春的“深阅读”,不少埋头刷屏的都市白领恐怕也要惭愧。真正静下心来读书的日子,你有多久没有体验过了呢?
同一份调查还显示,城乡居民阅读差距明显。我国城镇居民不同介质阅读率和阅读量远高于农村居民。这其中固然有城乡接受教育水平的差距,也不乏公共阅读资源的供给差距。吴桂春之所以如此留恋东莞图书馆,恐怕也是担心回乡后再也找不到这么好的公共阅读场所。这几年,各地都在推动乡村阅读,只有让优质阅读资源持续“下沉”,让更多的“吴桂春”们爱上读书,才能真正建成我们理想中的书香社会。
毛姆曾说:“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这座“避难所”也真的给吴桂春带来了好运。经过媒体报道,在东莞人社部门的帮助下,他很快找到了工作。6月28日起,吴桂春正式走上新的工作岗位,成为小区的绿化维护工。更重要的是,公司安排的免费宿舍离东莞图书馆的直线距离不到3公里,以后去看书会更加方便。
当吴桂春写下那则留言时,一定没有想到,12年的读书生活会真的改变自己的人生。从未抱着任何功利心态的阅读,却换来了意外的收获,这么看来,古人说的“书中自有黄金屋”,所言非虚呀!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编辑/崔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