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不是我欠的钱,但我买了这家公司,就有义务还这个钱。”11月27日,在北京房山法院执行局内,北京某教育机构法人李先生自掏腰包9.4万元,替前法人将学费退给23名家长。
为了直接获取教育类公司经营资质,李先生此前通过中介公司直接收购了北京蓓思特教育有限公司,可让李先生没想到的是,这家看似清清白白的公司,在其获取股权的几个月内竟然惹来20多起官司,均是由前任管理者收取了家长预付款而引发的。
事发
刚报完兴趣班 老板就卷钱跑路了
“当时搞活动,7000块钱可以让孩子学一年的英语、书法、舞蹈。我觉得挺实惠的,就给孩子报了名。”何女士说,在今年三月份她给五岁的女儿报名了蓓思特兴趣班,可让她没想到的是,当晚就有家长说培训机构的负责人连夜卷钱跑路了。“一开始我还不信,可第二天就发现他们真的人去楼空了。”
何女士说,不少家长为了孩子上课方便,都在这里预存了数千元至万元不等的学费,其中一些家长刚刚续费一年,孩子还没来得及上课,培训班就关了门。而在家长们正准备联名起诉蓓思特公司时,该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刘某就出面安抚家长情绪。
“刘某态度一直很好,但就是说自己没钱。”何女士说,当时刘某还承诺孩子可以到公司其他校区上课,但最终连其他校区也都关闭了。就在与家长们反复沟通的几个月时间里,刘某则开始偷偷计划出售公司,经过一系列转让手续,最终由李先生接手了。
对此,当事人李先生表示了肯定,他说,自己是房山人,希望回乡投身教育培训行业。由于目前申办教育公司比较困难,他便找到中介公司,希望通过收购的方式,拿到现成的公司资质。
随后,中介公司便将蓓思特公司的信息交到了李先生手上。李先生表示,当时看来,这家公司的名称、经营范围都符合他的心意,在通过工商系统查询这家公司的情况后,也并未查到投诉、诉讼等负面记录,当时感觉公司背景比较干净,于是便决定办理收购手续,前后共花费了5.6万元获取了该公司的执照。
正式拿到法律营业执照等手续是在11月份,当时他花了60多万忙于装修新店面,正当他沉浸在欣喜之中时,一条发现地址异常的工商信息引起了他的注意,他随后去工商局询问才发现,蓓思特教育有限公司遭到了多名家长投诉、客户欠款等诸多历史遗留问题,并被告知该公司已经被20多名家长诉至了房山法院。
转折
为及时止损 新老板自掏腰包垫资
后经李先生查实,原来是因为中介公司的工作人员只提供贷款信息,未提供企业债务等经济信息的失误,而导致出现这样的结果。
因为多笔“债务”在身,李先生的公司被迫推迟开业,他找到了房山法院执行局,表示愿意主动先将相关债务履行完毕。“我前期投入那么大,只希望能继续把公司经营下去。”李先生说,他也明白自己既然收购了这家公司,法律上就有担负起公司债务的义务。
考虑到客观情况,房山法院执行局高华峰法官也对案件申请人进行了调解,每人都作了数百元的让步,最终,李先生共需要承担9.4万元的返还责任。
11月27日下午,李先生来到房山法院执行局,在工作人员的见证下自掏腰包对23位家长的欠款进行了还清。直至拿到钱,家长们才知道原来现在公司法人早已进行了变更。
“开始确实觉得自己很冤。”李先生坦言,当初是因为自己对企业相关法律了解不够成熟,导致在没有做好前期调查的情况下盲目收购公司,引起了后续的麻烦。虽然之后联系过前法人刘某,但对方确实债务缠身,无力偿还。为了能尽早开业及时止损,李先生选择担负起“退换”家长学费的责任。
据了解,目前,李先生已经将公司更名,因中介公司未完成此前承诺及工作失误行为造成自己的损失,李先生将会与中介公司协商,也可能采取诉讼手段,尽可能挽回自己的损失。
实习生 徐凤玉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浩雄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浩雄
编辑/白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