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北青快评 | 遏制志愿填报“商业化”,阳光志愿服务系统如何发挥作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19 16:01

高考结束后,志愿填报成为考生和家长最关心的话题。为进一步加强对考生的志愿填报服务,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面向高考生今年首次开放“阳光志愿”信息服务系统,基于招生、就业、调查、测评等大数据并结合深度专业和职业解读,提供志愿推荐、专业介绍、心理测评、就业去向及前景查询等服务,且服务均免费。(6月19日《北京青年报》)

常言道,七分考,三分报。志愿填报作为高考后最重要的环节,关系到孩子能否走进心仪的大学,读上所喜欢的专业,为未来的人生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某种意义讲,志愿填报是一次至关重要的选择,如果填报的志愿精准贴切,可以为后续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在历年的高考后,很多考生和家长因对志愿填报的政策不熟悉,为此吃了不少亏,走了不少弯路,比如高分学生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只好选择重新复读,有的填报没有分层次又没选调剂,滑档后没有被录取等。如因信息不对称,大量考生无法被第一志愿学校第一志愿专业录取,出现了错误匹配现象。有调查数据显示,41%学生录取发生错误匹配。

正是填报志愿的无比重要,再加上各种意外状况引发的群体不确定感,让志愿填报成为考生和家长的心头之患。尤其是前期普遍性职业规划缺失,众多考生及家长处于不知所措的境地,既不知晓孩子与专业的匹配度,又不了解最新的专业布局和发展趋势,不能准确掌握专业选择的时间节拍。处理不当会让孩子的兴趣与专业结合度差,学习异常吃力并影响后续的发展,大量新生在入学后要求转专业,甚至萌生退学的念头,跟志愿填报不合理不精准密不可分。

信息的不对称,加上专业机构“内部信息”和“专家权威”的宣传诱导,在全社会制造了一种强烈的恐慌感,由此给商业机构带来了巨大利益,一些志愿填报“达人”收费超过达万元,一些所谓的高端填报项目收费高达数万元。水涨船高之下,志愿填报产品的价格越来越高,消费依赖度也在不断增加,在进一步增加公众焦虑感的同时,内卷效应也抬高了志愿填报的平均成本,成为沉重的家庭负担。

这种状况不应持续,为此需要用公益和公共渠道来替代,满足家长和考生的现实需要。专业机构之所以能获得考生的认可和市场的青睐,就在于巧妙的利用了信息差,轻易获取了受众的信任。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一些机构或个人宣称拥有所谓的“内部大数据”能够“精准定位”,诱导考生和家长购买高价服务。

其实,这些数据并不神秘,每年高考填报志愿前,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都会发布当年高考成绩统计情况和近年来各高校录取分数情况。在此情况下,“阳光志愿”系统的推出极大的解决了公众的现实烦恼,用专业而权威的辅助系统工具让填报志愿变得容易,成为每名考生最值得信赖的“高考志愿规划师”和“权威专家团队”。阳光志愿服务系统让志愿填报更阳光,社会志愿填报辅导机构就会被揭开神秘的面纱。

解决高考生“志愿填报难”这一涉及特定群体的民生诉求,学校、政府部门和公共服务机构可多方发力,发挥政策杠杆的作用,以购买公共服务或提供免费咨询的方式,帮助考生解决志愿填报的难题。为此一些地方创新了很多公共服务的方式,比如每年的湖南教博会都邀请到近600所院校、机构及1000名招办老师坐镇,现场分享最新招生政策,指导考生志愿填报,挖掘每个学生特长与优势,帮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并提供就业方向指导。如果再加上学校、招办、工会、团委等其他公共服务机构的参与,形成全方位的服务格局,做到既有面的覆盖又有质的提升,则高考志愿填报“商业化”“高价化”的状况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文/堂吉伟德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相关阅读
青诉 | 高价咨询和AI工具,用来填报高考志愿靠谱么?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26
4000元买的方案牛头不对马嘴 高考志愿填报市场乱象调查
法治日报 2024-06-22
“高价辅导”填报志愿?小心陷阱!北京市教委发布提醒!
首都教育 2024-06-19
教育部发布2024年高考志愿填报十问十答
教育部官网 2024-06-19
“阳光志愿”服务上线,“焦虑贩子”还能收割吗?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1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