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僵尸私募”的出局时刻!
上海证券报 2024-06-05 15:03

“没人愿意收购私募的‘壳’了,因为就算买了也很难达到资质要求。最近私募的生意不好做!”私募“壳资源”中间商的抱怨,是私募行业正在发生变革的一个缩影。

上海证券报记者获悉,自4月30日《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运作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发布以来,管理规模极小的迷你基金,以及不务正业的“壳私募”“乱私募”等,生存空间进一步缩小。近期首场《指引》解读培训会也让私募管理人认识到,采取“过桥资金”等方式占坑、利用私募进行通道业务等违规把戏再也玩不下去了。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以下简称“中基协”)数据显示,5月以来私募管理人注销登记数量达180家。此外,近期有多家私募机构因使用“帮忙资金”被监管部门约谈。中基协还下发了《关于对专职员工不足5人私募管理人督促提醒的通知》,要求私募管理人自查整改。

不破不立。业内人士认为,严监管之下,私募行业中的“僵尸”机构将被持续出清,为优质私募管理人腾出发展的空间。《指引》给私募行业立规矩、划底线,引导各机构聚焦投资本源,提高规范运作水平。

清盘:迷你基金末路已现

“规模低于500万元就要清盘,很多迷你基金玩不下去了。”沪上某私募人士说。

一直以来,私募机构乐于储备管理规模低于500万元的迷你基金。

记者采访获悉,迷你基金可以为私募机构提供三个方面的便利:一是私募基金产品备案、开户等流程大约需要一个月的时间,一些机构为了帮助大客户省去资金占用的时间成本,会储备迷你基金供资金直接申购;二是迷你基金一般没有个人投资者参与,可以较为隐秘地开展通道业务;三是由于规模小,迷你基金更容易快速提升业绩,成为部分私募管理人对外展示的“橱窗产品”。

迷你基金帮了私募机构的小忙,却埋下了巨大隐患。

多位业内人士称,迷你基金背后滋生的大量通道业务,不仅会损害投资人利益,而且容易引发纠纷,甚至成为部分非法集资行为的“绿色通道”。另外,把迷你基金作为“橱窗产品”进行展示,将放大投资人适当性风险,有“挂羊头卖狗肉”嫌疑。

今年以来,监管规则进一步明晰,按下了迷你基金出清“加速键”。

《指引》明确提出,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上一年度日均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万元的,应当停止申购;停止申购后连续120个交易日基金资产净值仍低于500万元的,应当进入清算程序。

私募托管相关人士表示,迷你产品“末路”已现。《指引》解读培训会上明确了“上一年度日均资产计算时点”的标准,并且发生“停止申购”的情形后并不是“暂停申购”,故将不再恢复申购,未来只有清盘这条路。目前,存量的迷你基金要么靠实在的业绩吸引投资者入场,要么考虑与投资者沟通合并“同类项”,或者清盘离场。

此外,“帮忙资金”“橱窗产品”等漏洞也被堵上。综合对多位参与《指引》解读培训会人士的采访,帮忙资金“占坑”的空间被压缩,短期赎回等情况可能面临核查。同时,私募不得展示规模小于1000万元基金的业绩。

南京泱泱投资总经理陈东坦言,很多迷你基金管理质量较低,甚至是灰色操作的载体,导致“壳资源”在较长时期里大行其道。如今,严监管之下,迷你基金将加速出清,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将更加规范、透明、高效。

淘汰:“僵尸私募”难以还魂

没有展业计划以及不具备展业能力的“僵尸私募”也进入出局时刻。

“现在‘壳私募’的买卖非常冷清,买家少多了。”靠“壳私募”买卖赚钱的王琼(化名)最近很苦恼。他坦言,以前买“壳私募”后不需要担心后续管理人变更事宜,简单付钱就可以借道私募开展业务。如今存续私募的员工人数、高管背景等要求都提高了,管理人变更也更严格了,因此“壳私募”的买家变少了。

王琼的感受,反映了“僵尸私募”生存空间被急剧压缩。5月31日,中基协发布提醒通知,针对专职员工不足5人、高管缺位等现象,要求私募管理人自查整改,如后续仍不符合要求,将采取自律管理或纪律处分措施;如私募管理人无展业计划,要求及时主动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

“行业出清速度在加快。”某私募人士感慨,近几年监管部门持续清理不合规私募机构,核心是对“伪、劣、乱”私募管理人加强治理,解决“多而不精、大而不强、鱼龙混杂”的痛点,进一步促使其合规经营、规范管理。

“严进严管、优胜劣汰”是现阶段私募管理人的共同感受。一方面,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大幅减少。去年5月底实施的《私募投资基金登记备案办法》,明确提出实缴资本不低于1000万元,并对高管、股东等提出了严格要求。2023年,登记的私募管理人数量为214家,而2022年为1315家;今年以来,新增登记的私募管理人仅58家。另一方面,存续基金管理人数量在减少。中基协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4月末,存续私募基金管理人为21032家,较去年5月底减少了1150家。

“现在各个环节都加强了监管。”某私募人士透露,比如登记时,相关部门会规范机构名称与经营范围,并且建立了诚信信息库,有不良记录或者不具备专业能力的机构和个人很难“浑水摸鱼”,而且长时间未办理管理人登记的机构会被清理出去,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僵尸机构”的出现。

出清:行业“良币”驱逐“劣币”

激浊方能扬清。迷你基金和“僵尸私募”被不断出清,行业良性生态加速构建。

一方面,注销登记的管理人数量不断增多,一批存在严重风险隐患的机构被清退。去年,中基协注销了2537家私募的登记,今年以来已注销822家私募登记。其中,协会注销、主动注销、依公告注销、12个月无在管注销登记的分别为500家、206家、10家和106家。与此同时,多家私募机构受到中基协的纪律处分。截至6月3日,今年以来中基协已对私募机构发出75份纪律处分决定书。一些违规行为严重的私募机构,还受到辖区证监局的调查和处罚。

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私募管理人自我审视,在自查的基础上提高合规水平。

陈东透露,公司后续将根据《指引》对现有的业务流程、产品设计、风险管理、合规监控等环节进行审查和调整,确保符合新的监管要求。同时,公司还将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对《指引》的理解和执行能力。

黑崎资本创始合伙人兼首席战略官陈兴文也表示,后续公司将加强内部管理,提升合规性和专业水平,同时进一步完善风险控制和客户服务。

编辑/范辉

相关阅读
中基协出手!对这类私募基金核查整改
证券时报·券商中国 2024-06-09
私募业 大消息
上海证券报 2024-06-06
“僵尸私募”的出局时刻
上海证券报 2024-06-04
加速出清!专职员工不足5人、高管缺位……私募被要求自查整改
证券时报·券商中国 2024-06-02
登记备案新规实施满一年 私募行业开启存量竞争
证券时报网 2024-05-2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