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老北京门墩摄影展”在北海公园画舫斋亮相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11 15:55

无论在皇家园林还是豪门大户、普通民宅或是商用建筑,门墩可以说是最为“大众”和“亲民”的古建构件…… 今天(3月11日)上午,策展人兼摄影师曹立君先生为观众献上的《老北京门墩艺术摄影展》在北海公园画舫斋开幕,本次展览从门墩的作用、造型、纹饰等,揭示门礅是如何从单一建筑构件转变为京城独特的视觉符号。

门墩寄托着老北京人独特的情感记忆,它就像是一位老街坊,成为胡同生活的一部分。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很多门墩消失不见,或因风化剥蚀损毁严重,无法辨出原来的模样。有必要对门墩进行“抢救性”的拍摄和知识普及,于是就有了本次展览。该展览由华夏石刻艺术发展研究院主办、北海公园管理处承办。

常年穿梭于胡同中的曹立君,以“门墩”为拍摄主题,积累下上万张影像资料,此次展览他精心挑选出40余张最具代表性和艺术美感的作品,期待唤起观众儿时回忆的同时,也能让社会重拾对胡同文化、古建保护、历史文物的重视。

所谓门墩,就是在建筑大大小小的门洞处,为了承托门扇,在门下槛两端设置的墩台,墩台上凿有小眼用以放置门轴。这种承托门扇门轴的墩台,叫做“门枕”,俗称门墩。门枕以石质居多,石质门枕又称“门枕石”。门枕石一般分为内外两部分,即一部分在门扇内,一部分在门扇外,在门扇之外的这一部分,往往多有雕饰、且造型各异。

“相比保护隐私的胡同四合院,矗立在门前的门墩,无异于宅院的‘形象大使’,不仅便于拍摄和研究比对,而且在这一方小天地里,承载着丰富的社会信息。”据本次展览策展人、北京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刘卫东介绍,旧时人们的祈福文化、社会风气、流行趋势,都能通过门礅一一体现,全国各地留存至今的门墩,都融合了本地的文化特色,阐述着彼时的审美情趣,希望本次展览成为一个引子,为观众了解胡同文化和古建知识提供一个新的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的举办地“画舫斋”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是北海公园一处重要的园中之园。清代的画舫斋不仅作为皇家游赏之处,更兼具阅兵赛箭、君王求学、戏曲宴饮等功能。1949年以后,画舫斋逐渐成为举办书画展览的场所。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崔毅飞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崔毅飞
编辑/高艳

相关阅读
看展 | “浩瀚印象”摄影展亮相凤凰中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14
“邂逅·丝路——意大利记者眼中的西安”摄影展开幕
中国新闻网 2024-05-03
“瞧,这个世界”王耀华摄影展在京启幕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3-03
北京视点 | “大美石景山”摄影巡展暨十美广宁摄影展启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01
100余副经典摄影作品亮相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 “问源白浮泉”公益摄影展举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2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