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文学|《最小的海》捕捉日常生活中的暗流涌动,挖掘人性至深处的复杂欲望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0-29 08:00

1、余华亲自撰写五千字序言,莫言、苏童推荐,一鸣惊人的华语文学新声!

余华:“叶听昀是一个对自己的写作和作品有些刻薄的人。我读到的是锋利精准的描写,貌似平凡实质强劲的对话,故事充满张力,直指人性的深处。叶昕昀擅长刻画畸形的人性,不是那种表面的变态的畸形,而是深入到人性深处的畸形。我想这是她拥有了十分有力的叙述,娓娓道来之中让我们的阅读心神不宁。每次阅读她的新作都是一次新的体验。我不知道她接下去的写作里还能爆炸出什么能量。”

莫言:“《孔雀》这篇小说最大的优点是含蓄,就像海明威的冰山理论一样,我们看到海面上的浮冰,但是也能感受到海面下冰块巨大的体积,这些都处理得很成熟。小说的细节处理也很不错,比如开篇细节描写的准确,可以看到观察的功夫。当然这也不一定是观察,也可能是想象,是建立在个人经验基础上对于细节的一种想象力,这是考验一个作家非常重要的标准。”

苏童:“叶昕昀的小说人物身上弥漫着某种不安与动荡感。她的故事在乌云之下展开,模仿云的行走与速度,当故事抵达‘最小的海’,涟漪散尽,我们能看见令人安慰的阳光,看见深邃丰厚的蓝色。”

2、见证孤独者的相遇:让我们联结在一起的,是失去而非拥有

叶昕昀擅长塑造孤独、边缘的人物形象,八个关于爱欲与宽恕的故事,见证孤独之人彼此贴近、惺惺相惜的瞬间:

瘸腿的女人和独眼的男人相亲

戒毒者们在疾控中心相识并成为朋友

决心了断生命的女人,赴死途中遇见年少时的情人

失去父亲的女儿,重逢一位丢了女儿的父亲

……

叶昕昀自述:“他们不只是我小说中的人物,正如我起初在汹涌的人潮中认出他们那样,我们是孤独者的相遇。他们的孤独,就是我的孤独。”

3、在泥泞之中打捞光明,在废墟之上重建生活,在恒常的恨之中开辟出爱的道路

我们内心发生过的战火与灾难构成了我们的战后生活,我们要在废墟之上重新铺平日常生活的轨道。叶昕昀在个体的故事中开掘辽阔的爱,为冰冷的世界种下温热的慈悲,在这个羞于谈“爱”的时代,使人相信爱的可能。

“恨是我们的恒常,爱方是偶然,不经过恨淬炼的爱是不坚定的。我们在恒常的恨之中开辟出爱的道路。”

4、捕捉日常生活中的暗流涌动,挖掘人性至深处的复杂欲望

叶昕昀对生活有着超出其年龄的深入洞察。她善于捕捉平静生活表象之下的冲突与博弈,描摹人际关系中暧昧与拉扯的瞬间,在三言两语中布下强大的戏剧张力,给人以暴风雨来临前的惊心动魄感。精准的细节把控、细致的场景营造,带给读者电影一般的沉浸感。余华在序言中回忆道:“我给莫言的微信里说我们学生的作品普遍缺少烟火气,这篇《孔雀》有烟火气。”

她写婚姻:“婚姻所具有的意义,就是此刻对方比她更惧怕自己的死亡。”

她写情欲:“她有一种特性,任何事情的高潮都已经在她提前的想象中发生了,而实际的发生过程不过是让现实完整的动作。”

她写爱恨:“当她对他的爱到达一个前所未有的巅峰时,实质上这种爱正在消失。”

她写死亡:“除非我开始意识到一些彻底消失的征兆,比如注销的户口,再也拨不通的电话号码,不再更换的微信头像,我想起你时头脑里开始模糊的脸庞,你的声音,最后是关于你的记忆。”

内容简介

《最小的海》是叶昕昀的首部小说集。八个关于爱欲与宽恕的故事,见证孤独之人彼此贴近的瞬间:瘸腿的女人与独眼的男人,相约去寺庙看孔雀;一对性情水火不容的姐妹,相互仇恨也相依为命,直到死亡将她们分开;女人从安稳的婚姻生活中短暂逃离,与渴爱的情人共赴一场结局未知的雪山之旅;失去父亲的女儿与丢了女儿的父亲,依偎着朝一座虚幻的灯塔航行……

当穿越生活的动荡,渡过命运的波澜,一片风平浪静的海在他们面前展开。

作者简介

叶昕昀,1992年出生,云南曲靖人。本科毕业后进入国企从事行政工作,三年后辞职。2018年开始小说创作,2021年取得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创作与批评方向硕士学位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小说和评论发表于《收获》《作家》《安徽文学》《文艺报》等。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夜读|总有人会成为你生命中的一束光
儒风大家 2024-03-17
文学|“那是属于凡人的笑容。” 加西亚·马尔克斯遗作《我们八月见》出版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03
加西亚·马尔克斯逝世十周年,神秘的最后遗作《我们八月见》首度面世
扬子晚报 2024-02-28
赏读|历史叙事、悲悯情怀及其他 ——关于石清礼长篇小说《孤独的爱》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14
生活|法式x日系,一切不曾炽热的终将消逝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0-2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