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上海犹太难民及难民后裔、博物馆专家学者等相聚纪念馆
解放日报 2023-05-18 07:31

窗外风雨交加,虹口区长阳路62号内却格外热闹,来自海内外几十家博物馆、机构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与人士相聚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阔别三年,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国际咨询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昨日举行。

历史需要被铭记,你们的工作无比重要

八十多年前,欧洲犹太人为逃脱纳粹迫害,从战火弥漫的欧洲远行至东方的上海避难,开启了一段民族间患难相助的历程,留下了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人民之间也结下了深厚情谊。自2007年建馆起,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就致力于保存和传播这段历史。

会上,年过八旬的索尼娅·穆尔伯格讲述了她的故事。1939年,索尼娅在上海出生。战后,她回到德国成了一名教师,常常向学生讲述自己的经历和那段历史。只要提到上海,她的话语中便少不了“感激”二字。2000年,索尼娅得知维也纳有一份上海犹太难民名单,几经辗转找到该名单的持有人,此后开启了整理研究上海犹太难民名单的工作。如今的她依然努力地寻找着这些名字与之背后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截至目前,名单上已有19730个名字。

多年来,索尼娅始终牵挂着上海。2020年12月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扩馆后,索尼娅拿来了保存多年的珍贵史料,包括她的父母当年来上海的船票、在上海期间的难民登记表、使用过的搓衣板等进行展示。她至今还记得父母的话:“万一有什么事,你随时可以回到上海,因为你有上海的出生证。”

上海犹太难民克莱尔·谢夫特尔的孙子肯尼·谢夫特尔专程从美国赶来。2022年,即将度过101岁生日的克莱尔在美国家中去世。17岁时,克莱尔随家人花了整整四周时间,从意大利出发辗转来到上海。在这里,她学会了打乒乓球,还获得了比赛奖章。也是在这里,她与丈夫相遇,并在摩西会堂,也就是如今的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所在地举行了婚礼。

8年的上海生活让中国在克莱尔心中占有特殊分量。她在2019年5月接受纪念馆采访时表示,“要是没有中国人,我不会坐在这里讲述我家的故事。”肯尼把祖母生前对上海、对中国的关心带到了会场。他说,作为上海犹太难民后裔,他也在不断思考如何让更多有着相同身世的年轻人记住这段历史,“因为那段历史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未来。”

尽管不能来到现场,上海犹太难民后裔迪恩·布鲁赫的话语仍让人动容,他通过视频讲述了父亲大卫·布鲁赫的上海情缘。1940年5月,犹太青年画家大卫来到上海避难,还将自己的名字Bloch按上海话谐音取名为“白绿黑”。在1949年迁居美国之前,他在上海生活了近十年,发表了大量作品,出版了画集,还举办过画展。也是在这里,他遇到了自己的中国妻子郑迪秀,两人结为伉俪后生育了两个儿子。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时,白绿黑还曾带着家人来到上海寻根,并将17幅描绘上海风土人情的木刻版画赠给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作为永远陈列纪念。

迪恩说,参加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国际咨询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对自己和家人来说意义重大。“你们所做的工作无比重要,历史需要被铭记。我期待在纪念馆中看到更多父亲的作品,让这份情谊传递下去。”

在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傅继红看来,中犹民族间的深厚情谊有着跨越时间的魅力,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了和平发展、正义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其丰富的内涵融入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底蕴,成为上海城市品格的一部分。

触达更多年轻人,更努力地守护世界和平

2019年10月23日,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国际咨询委员会成立,由中国翻译协会会长周明伟担任顾问,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原院长杨洁勉应邀担任咨询委员会主席,26位国内外专家应邀担任副主席和委员。国际咨询委员会的成立助力纪念馆扩大了智囊团和朋友圈,对纪念馆扩建和一系列研究与展陈活动提供了支持。

如今的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展陈面积扩大了十倍,通过近千件珍贵文物史料以及160余个鲜活的人物故事,真实生动呈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犹太难民与中国人民和谐相处、共渡难关的历史故事。纪念馆的国际影响力也逐步提升,成为相关领域国际文化交流和学术研究的前沿平台之一。

会上,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与美国佛罗里达大屠杀纪念馆签署了合作备忘录。美国佛罗里达大屠杀纪念馆创始馆长保罗·马丁说,佛罗里达大屠杀纪念馆与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有着相同的使命与愿景,未来,希望与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联手举办展览,让更多拥有同样的善意的人们走到一起,影响更多人。

会上还举行了《犹太人在上海》《苏州河北岸》《海上·音》音乐剧作品影像资料收藏仪式。“年轻一代有独特的传播手段和理解、阐释历史的方式。纪念馆应想方设法触达更多年轻人,让他们一同参与进来,可以通过音乐剧、影片这样的艺术形式,也可以通过网络和新媒体渠道进一步推广。”在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原院长、纪念馆国际咨询委员会主席杨洁勉看来,纪念馆是链接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地方,人会老去,而纪念馆则代表着记忆与传承。马克·吐温说,历史不会重复,但会以某种相似的方式出现。在如今纷繁复杂的世界格局下,我们仿佛站在十字路口,更加需要努力地守护世界和平,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阻止类似悲剧再次发生。

文/吴越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视界 | 走进基加利大屠杀纪念馆
新华社 2024-04-09
意大利政府批准在罗马建设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
央视新闻 2023-03-18
中国铁道博物馆詹天佑纪念馆将于2月16日起恢复开放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2-09
香山革命纪念馆馆标正式发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9-30
国际二战博物馆协会举办换届大会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8-2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