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揭晓 35部作品呈现新时代文学新气象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8-25 14:55

8月25日,第八届鲁迅文学奖各奖项评奖委员会最后一次全体会议在京举行。各评委会在国家公证机构的公证下进行最后一轮投票,最终由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宣读投票结果。经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处审核批准,7个奖项共35篇(部)作品获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获奖名单另发)。

微信图片_202208251554014.jpg

葛亮作为首位得奖的香港作家 成为本届鲁奖一大亮点

中篇小说奖评奖委员会委员谢有顺表示,中篇小说的思想容量和艺术容量都比较大,这届参评作品中,篇幅长、精神饱满度高的中篇很多,尤其是青年作家,特别用心于这一文体。

这次获奖的王松、王凯、艾伟、索南才让、葛亮等5位作家,分布于不同年龄段,有些是写作多年的成熟作家,有些是刚刚起步的青年作家,有专业作家,也有军人和自由职业者,各方面都具代表性。尤其是葛亮作为第一位得奖的香港作家,可谓是本届一大亮点。

《红骆驼》致敬核工业事业中的无名英雄,有正大之气,《荒野步枪手》以节制明快的语言塑造了当代军人的个性形象,《过往》以其独有的故事张力诠释了人性的美德和宽恕的力量,《荒原上》粗砺有力地展示了青春和生命的新鲜质地,《飞发》通过日常生活史的考证写出了个人命运与香港的精神风貌。

微信图片_202208251554011.jpg

短篇小说奖评奖委员会副主任潘凯雄谈到,本届鲁迅文学奖参评作品的创作年限为2018年至2021年。参评的286部作品(含小小说),内容上题材多样、涵盖丰富,既有秉笔直书的现实主义观照,也有奔放的浪漫主义抒怀,更有对艺术方法与表现形式的大胆探索与实践。队伍结构上,老一代作家目光更加犀利、思考更加深邃、笔力更加娴熟,中年一代风采依旧、笔耕不缀,年轻一代大步登上文坛,带来一股清新怡人的新风。本次获奖的刘建东、张者、钟求是、董夏青青、蔡东5位作家,就是4年来上述种种不完全概括中的代表。

报告文学参评作品 呈现“多、新、深、美”鲜明刻度

报告文学奖评奖委员会委员张志强表示,报告文学作家们敏锐地理解和书写丰富多彩的现实,在呈现时代精神、展示大国风范的同时,兼具人文关怀、文化思考与深度的精神挖掘。从338部参评作品中,可以窥见这届报告文学参评作品“多、新、深、美”的鲜明刻度。“多”既指题材的广泛,也指表现方式的多样,建党百年、脱贫攻坚、航天科技、时代英模等诸多题材繁花锦簇,写作手法也呈现出多样化气象。

“新”是指视角的新鲜程度,作家们在现实题材中找到了新视角,在历史话题中有了新发现,作家不只是事件的复述人,更是观察与发现者。“深”是指作家的思想深度与认识高度,优秀的作家会在主旋律的曲调中,配出更为丰富的“和声”,展现出激情之外的理性与见识。“美”是指作品的文学性,不少参选作品都在语言、叙事、结构上有新颖独到之处,展现出报告文学的独特品质。

微信图片_202208251554012.jpg

诗歌奖评奖委员会副主任宗仁发表示,就参评的219部诗集而言,四年来的诗歌创作无疑有着可喜的收获。无论是在体现“国之大者”的使命担当方面,还是在诗歌艺术的探索创新方面,诗人们的努力都可圈可点。刘笑伟的《岁月青铜》有着饱满的家国情怀,弹奏出了新时代雄浑大气的旋律。陈人杰的《山海间》以富有灵性的笔触,呈现出西部的神奇自然景观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韩东的《奇迹》在精湛的淬炼中有了更多生活的温度。路也的《天空下》将对现实的细微体察与游历大千世界的感悟融于一体,语言把握旷达开阔。臧棣的《诗歌植物学》格物致知,在身边所见的植物中深入发掘着诗意和美学。

自然书写、历史叙述与乡土关怀 系本次参评作品三大趋势

“本届鲁迅文学奖共有237部作品参评散文杂文奖,申报作品多、艺术水准高,类型丰富,笔法多样,创作队伍老中青结构合理,涉及社会文化生活多个领域,展现了近些年中国散文杂文创作的巨大成绩。”散文杂文奖评奖委员会委员房伟谈到,自然书写、历史叙述与乡土关怀是本次参评作品体现出的三大趋势。

文学理论评论奖评奖委员会委员杨扬谈到,审读本届鲁迅文学奖的文学理论评论参评作品,第一点感受是量大,本次参评理论评论的作品共161篇(部),数量较往届有所增加。第二点感受是“50后”“60后”“70后”“80后”各代际评论家悉数登场亮相,他们年龄、性别不同,各自的研究兴趣和对象也不同,形成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广泛覆盖和众声喧哗。第三点感受是作家作品论和文学现象研究占据强势地位,对小说、小说家的评论较多,如张莉的《小说风景》、张学昕的《中国当代小说八论》、郜元宝的《编年史和全景图——细读“平凡的世界”》等,同时诗歌、报告文学、网络文学、戏剧等其他文体均有涉及。

微信图片_202208251554013.jpg

文学翻译奖评奖委员会副主任董强说,本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翻译奖的参评作品,在语种、体裁、译者年龄分布上,均体现出了很强的包容性和多样性。青年学者许小凡专攻艾略特,翻译了戈登的《T.S.艾略特传:不完美的一生》这部鸿篇巨著,全面呈现了这位诗人、思想家的生活历程和复杂内心;德里克·沃尔科特的《奥麦罗斯》采用现代罕见的史诗体,译者杨铁军将全书翻译得回肠荡气、引人入胜;陈方翻译的《我的孩子们》是俄罗斯女作家雅辛娜的长篇力作,译者以女性的细腻,充分传递了原作的韵味;日本作家藤泽周平的《小说周边》娓娓道来,充满沉静和智慧,竺祖慈的译笔老道传神,可谓达到了与作者相同的心境;阿拉伯语翻译家薛庆国长期从事阿拉伯语文学研究,用优美简洁的语言,将阿多尼斯充满智慧与想象的诗集《风的作品之目录》献给中国读者,读来直入人心。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编辑/弓立芳

相关阅读
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评选征集工作开启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01
著名诗人、散文家周涛逝世,曾获鲁迅文学奖
澎湃新闻 2023-11-05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揭晓,体现新时代文学发展成就和思想艺术水平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8-11
茅盾文学奖走过十届,什么样的作品才能入选“茅奖”?
扬子晚报 2023-05-21
第11届茅盾文学奖参评作品公示 《觉醒年代》《回响》入围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5-1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