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给横行的“纸螃蟹”捆上监管之绳
检察日报 2021-12-29 10:15

想要吃生鲜或者时令食品,于是提前花了钱购得特定商品兑换卡券,当输入兑换码后,却被屡次告知预约已满、无法提货。日前,江苏苏州某网友所购买的蟹卡就遇上了这种问题,经多次向当地监管部门投诉,商家延缓多日才发货(据12月28日澎湃新闻消息)。

“先买券后兑换”成了如今公众消费乃至节日送礼的全新选择,但“提货难、发货慢、品质差”也逐渐成为蟹卡等特定商品兑换卡券的标签化属性,由此带出的虚抬价格、货不符实、兑换困难等问题最终也只能由消费者自己被迫买单。

特定商品兑换卡券是商家为满足交易便利提前售卖,归于预付式消费的一种形式,其本质上更像是提货券,具有融资性和契约性。因此在实践中,这类卡券往往可以转让,也由此衍生出来一系列“商品证券化”和卡券空转的问题。早在2020年,央视就曝光了关于蟹卡“证券化”的玩法,即发卡商家售卡后又去市场上折价回收二手蟹卡,整套操作下来,虽然一只真螃蟹没见着,但每张“纸螃蟹”就能帮商家净赚100元。

此外,商家发行的卡券金额要往往大于其持货量本身,因此一旦提货的消费者需求超过了现货供给能力,就会出现预约已满无法提货的现象。如果商家因为缺货或者预约等原因无法在兑换卡券有效期内向消费者提供该商品,按照民法典合同编的有关规定,商家此时就构成违约,更有甚者,还会直接上演“空手套白狼”的戏码,在发放卡券之后直接跑路。

基于此,对特定商品兑换卡券的监管规范亟需跟上。蟹卡等特定商品兑换卡券要“治标先治本”,有关市场监管部门可以适当提前介入商家发券售券环节,不能任由其无限制发放兑换卡券,要严格核实和仔细评估商家的真实供货能力以及货源渠道,如若能力不匹配或者渠道不正当,监管部门可以限制甚至剥夺商家的发券权。同时,平台需要对卡券线上经营者制定相关规则,要予以适当提高其准入和经营标准,例如缴纳一定数额的保证金至其所在的平台,在消费者确认收到兑换订单下的特定商品之前,其凭借兑换码所支付的款项将全部被冻结在平台或第三方监管支付机构,这样一来,若消费者出现无法提货的情况,可直接启用商家预先支付的保证金进而扣抵补偿。

监管之外,两头的消费者和经营者也不能落下。消费者在购买此类兑换卡券时,要对卡券上的标注信息仔细甄别,尤其是商品新鲜期限较短、金额较高的兑换券,务必提高谨慎意识,做到避“坑”有招。商家本身还应经营有方、诚信有道,保证按时按量按质兑换。如果屡教不改,就应提高其违法成本,加大惩处力度。

发卡商家频繁用套路化的方式去打击消费者的消费信心,不仅给消费者带来种种不良体验,也给行业长远发展带来了“不良反应”。只有从市场加强规范、平台制定规则、商家完善理念和消费者提高警惕四方共同发力,才能让消费者吐槽的“一券在手,螃蟹难求”变成“一券在手,提蟹无忧”。

文/王昱璇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相关阅读
蟹卡兑换螃蟹缺斤短两,消费者索赔障碍重重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3-11-24
被你遗忘的购物卡,别人是如何靠它挣钱的?
中新经纬 2023-10-19
如何缚住年年作妖的“纸螃蟹”
光明网 2022-10-26
买时容易换时难、缺斤少两品质次,今年你躲过蟹券的坑了吗?
中国新闻网 2022-10-25
实物难兑、价格虚标 谨防部分蟹卡券“变味”
经济参考报 2022-09-2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