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从神话开始 拍摄对土地和人的真实感知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28 10:02

展览:TOP20·2025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

展期:2025.8.22-9.14

地点:浙江美术馆

《阿依蒙格》 摄影/施金宇

《与天神的摔跤》摄影/施金宇

《在表演的骑马队》摄影/施金宇

《双生花》摄影/施金宇

可以从1379位摄影师的1966组作品中脱颖而出,参展“TOP20·2025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这20位摄影师确实“有两把刷子”,且他们中多数是95后、00后,“后生可畏”四个字具象化了。

20位新锐摄影师有的专注于自制设备与编程、AI协助创作,有的拍出了骆伯年般的画意摄影,有的在影棚内制造出极度愉悦视觉感受的静物图像。而令我颇为动容的是两位95后摄影师的创作:郭备华的《-··----··》与施金宇的《黑色的河流》。郭备华的创作源于华工在美国铁路历史影像中的缺席,他将自己模糊的背影置于荒野、废弃遗址和现代场景,用艺术来对抗遗忘,让历史以当代的方式得以再现。施金宇将视线望向家乡凉山彝族地区的人们,那些青年、儿童、神话人物和古老仪式,成为他献给家乡的影像民族志。

这两组作品之所以打动人,是因为其中的“人味儿”,当AI可以取代部分人的工作时,将镜头对准历史、对准人,是一种对人之价值的重新确认——那些无法被算法量化的情感、创造与道德选择,正是人类、艺术存在的价值。

创作源于彝族史诗《勒俄特依》

施金宇的这组作品在今年5月举办的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毕业作品展上曾经展出过,这也透露了创作者的身份——应届毕业生。生猛,是这些照片给我的第一感受。有些图像讲究构图,有些只是把拍摄对象及其扮演的角色置于场景中,没有刁钻的角度和绚丽光影,却契合彝族的底色——黑色,在彝语中,凉山彝族被称为诺苏,意为“黑色的民族”。

这组照片的创作蓝本是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播的《勒俄特依》——彝族创世神话史诗。彝族先民顺应自然的节奏,从云南昭通出发,跨越金沙江,北迁至凉山这片神秘而古老的山地,《勒俄特依》便诞生在那次漫长而艰辛的迁徙途中。

施金宇沿着这条迁徙之路,邀请沿途路人化身为《勒俄特依》中的神话英雄,在现实的场景中重新演绎那些古老的传说。《射日英雄》《杀死龙》《与天神的摔跤》这些图像,好像是预先编排好的电影中的一帧,这些表演场景游走于真实与虚构之间,现代的视觉语言模糊了物理与想象的界限,呈现出一段跨越时空的神话叙事。

施金宇1996年出生在凉山北部一个小县城的传统彝族家庭,这里汉族居住比例高于彝族,他从小受汉族文化影响更深,虽然童年时也接受过一些彝族文化的熏陶和彝语训练,但日子久了,那些与生俱来的彝语沟通能力,就在潜移默化中渐渐失去了。因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年少时的施金宇很少走出县城,他对民族与外部世界的认识多是通过外公——“在我的童年记忆里,外公的絮叨是成长路上无法忽视的背景音”。

外公1931年出生于凉山奴隶制社会。“他的相册里身着查尔瓦(形似斗篷的彝族服饰)的彝人站在刚通电的村庄前的照片,是封存着的凉山80年代的目光,他保存的那些记载凉山社会进程的重要文件,是凉山变迁的见证,他那三本工工整整、密密麻麻的彝汉对照笔记,是他努力连接两种文化的印记——他是我生命中最早的一位民族志作者。”

2021年,施金宇在整理家庭档案的时候发现了外公拍摄的一批照片,虽然粗糙、晃动、失焦,却让他开始反思自己对彝族这个民族的理解以及两代人对故乡的不同需求,也就是从那时起,他萌生了做一部记录当代凉山彝族人生命轨迹的作品——《黑色的河流》系列。

从记录者变为创作者

我第一次看到施金宇的作品是90后摄影师陈川端给我发来的链接,那是施金宇于2018-2019年拍摄的第一个专题摄影项目——《穿行大凉山49年的“公交车”》,记录了穿行在大凉山深处的绿皮慢车5633/5634次列车上的景象,这趟列车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凉山与外界相通的最便捷的交通工具。

照片中,早上8点11分的尼波站,彝族老乡们扛着大包和行李走上列车;沙马拉达站,一位老人扛着一麻袋土豆牵着土狗走在车厢中;货厢内,栅栏分开鸡和羊,羊倌靠着车厢壁坚守着自己的羊群……说实话,这组照片似乎比《黑色的河流》更显成熟——像是运用了摄影技巧、精心构图的摄影记者的作品。

施金宇说,那时他并不懂什么叫专题摄影,只是笨拙地参考着一些优秀的作品,去看一组作品里到底有几张是环境、有几张是人物,就这样模仿着去拍,没想到这组作品让他收获了第三届“故乡的路”中国少数民族摄影师奖。在和获奖前辈们的交流中,他才知道,原来摄影不止“抓瞬间”,还有更广阔的表达方式。

此后,他想跟踪拍摄甘肃白银市一位矿区捡废品的老人,碰壁后将目光转向整座城市,完成了《白银折叠》。这组耗钱耗力的照片没有溅起水花,却让他学会从“个体”望向“群体与历史”,为后来的创作埋下伏笔。2020年,西昌泸山大火后,施金宇创作了《烈焰灼心》,他拼接网络素材与实地拍摄,试图为牺牲的英雄留下注脚——这时的摄影,已从“表达”变成“承担”。

在这之后,施金宇有了前文所说的创作《黑色的河流》的意图,但他自述当时尚不具备拍摄的能力,于是本着这样的初心考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

在电影学院学习的三年中,导师朱炯指导施金宇一边参与民族影像志双年展的研究,理解当代民族题材摄影创作的复杂生态,一边帮助他探索影像语言,从摄影曝光、灯光造型,到动态叙事的尝试。在这个过程中,施金宇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叙述方法——不再执着于还原真实,而是通过寓言虚构一种“比真实更深”的观看方式。此刻,他实现了以摄影为工具,从记录者到创作者的身份改变。

在这个过程中,施金宇还创作了两部作品——《凉山表面》和《孜孜普乌》,为《黑色的河流》奠定了基础。《凉山表面》创作过程中,他沿着彝族祖先跨越金沙江北上的路径,用4×5大画幅拍下凉山17个县市在城市化洪流中显现出的变化。《孜孜普乌》是2023年夏天施金宇的外公病危,他随家人重返故土,在高山、雪地与山林中拍摄的带有强烈情感投射的影像。“这些画面是我对生死、归属与信仰的第一次真正凝视,也是我将私人记忆转化为集体叙事的一次试炼。”

照片里是对土地和人的真实感知

当代少数民族题材摄影无外乎两种,一种以记录的方式展现少数民族生活样貌与状态,如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庄学本等,“前浪”太多太高,“后浪”很难迈过去;另一种是时尚大片式的影像,借助民族服饰与民族模特的特质展现一种异质的美,但这种方式忽略了对现实社会的关注,缺乏对民族文化内核的挖掘。

施金宇走的是自己的路。他对彝族的观察并不是景观式的,尽管他让他的模特们穿上了传统服饰,但如果没有民族底色,外乡人很难开启用彝族神话讲故事这样一种叙述模式,更何况那些他亲身经历、参与过的生活与仪式。

在毕业展开幕前,有人对《黑色的河流》中的一张照片提出质疑,说真实的火葬场景不能有人在场。对此施金宇说,其实核心不是“有人在场”,而是“女性在场”——传统习俗中女性是否能出现在火葬场景?

在创作葬礼这张照片前,施金宇并没有亲身经历过火葬,女性角色是他特意加入的,因为在他成长中,母亲和三个姨娘等很多伟大的彝族女性一直在支撑着他。艺术创作本就带有私人印记,哪怕最终会进入公共语境,也难免藏着创作者的偏见与观点——这是他的私心,也是对身边女性的致敬。

《黑色的河流》虚构了一个彝族人从出生到死亡的一生,本质是想呈现凉山巨变。而这个死亡场景,某种意义上也是创作者对自我与传统、情感与时代的投射。

毕业展开幕的第二天,施金宇亲历了外公的葬礼。在火葬的后半段,家里的女性都到了现场。“凉山因语言差异分为四个地区,每个地区的习俗本就有细微差别,所谓传统从来不是僵化的标准答案。所以这张照片既是对身边女性的致敬,也是对当下凉山习俗变迁的映射——它未必完全贴合某一种传统,但一定藏着我对这片土地和人的真实感知。”

(安仔)

供图/施金宇

编辑/汪浩舟

相关阅读
艺评|文学老兵的异类童书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28
艺评|千年北京 藏着六大秘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28
艺评|打破成见 让标准不再难以撬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28
艺评|被低估的固原 如一幅多元华彩长卷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28
艺评 | 《戏台》 纵身一跳 虞姬成了霸王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08
艺评|《朱雀堂》贵在侧对观众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01
艺评|从《泥潭》说起,莫让新人成为被快速消费的耗材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7-31
艺评 | 创作的野心毁了观众的信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7-1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