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会儿视频再弄”“看会儿手机就写”“先歇会儿再干”……你是不是会经常这么想?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无论是学生、打工人还是自由职业者,仿佛都难逃,Deadline(截止日期)临近才会按下工作加速键。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拖延更像是我们与自己进行的一场时间博弈。行为经济学中有个概念叫“双曲贴现”或“非理性折现”。简单说,就是大脑天生偏爱“现在就要”,对未来的奖励却习惯性打折。眼前的快乐像色彩鲜艳的糖果,无比诱人;未来的收益则像远处的风景,模糊不清。正是这种非理性的时间贴现率,让我们常常作出偏向即时的选择。
面对堆积如山的工作材料,手机屏幕倏地一亮,仿佛在说:“快看我!点开就有趣事。”大脑瞬间给这份即时快感打了高分。而“完成工作后的轻松感”“职业的成就感”这些未来收益,都在不经意间被自动打了折扣。躺在沙发上,看着信心满满定下的健身计划,依旧贪恋“再躺一会儿”的舒适感。生活中,我们总是高估“此刻爽一下”的即时满足,低估“未来会更好”的延迟满足,一次次向眼前的诱惑投降。
人们常把拖延归咎于懒、意志力薄弱或追求完美,其实拖延是大脑逃避情绪压力的权宜之计:通过拖延,大脑也暂时逃避了启动或执行任务带来的焦虑、压力、自我怀疑等负效应。比如,面对一个复杂烧脑的方案,大脑拉响压力警报,这时,回复几封简单邮件,暂时屏蔽启动复杂任务的高昂情绪成本,显得格外划算。
拖延者还容易掉入两个思维陷阱。一是过度乐观预测。“写篇文章?三天搞定!”低估了任务难度,临近截稿日期才发现时间根本不够用。二是沉没成本谬误。“反正玩都玩了,现在开始工作也来不及了,不如再玩一会儿……”为了逃避承认自己浪费时间,反而继续拖延,投入更多无效时间,造成更大损失。
身处注意力经济时代,外部环境也在诱惑我们拖延。短视频、社交媒体等用精准算法和即时多巴胺反馈,疯狂抢夺用户注意力。
面对与拖延的博弈,我们能做些什么?一是把大项目拆解成“最小可执行单元”:从“写报告”到“打开文档写100个字”,启动成本骤降,情绪压力小了,更容易开始;二是隔离诱惑源:工作学习时,物理隔离手机或者其他诱惑;三是利用“两分钟法则”:如果一件事两分钟内能搞定,就立刻去做,不让琐碎小事堆积成启动的心理障碍。
拖延,并非简单的懒惰。理解其背后逻辑,不是为了给拖延找借口,而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它、了解它,在这场与时间的博弈中占据主动,让行动力战胜诱惑,实现更高效的自我管理。毕竟,现在少拖延一分,未来便多一分从容和可能。
文/姚亚宁
编辑/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