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轴线龙脊上的三龙奇观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2-10 17:00

北京中轴线似北京老城的“龙脊”,说起中轴线上的著名景点,永定门、正阳门、故宫、景山、钟鼓楼等,大多为人们所耳熟能详。然而,在这条“龙脊”上,有三处奇观却鲜为人知,它们就是号称“龙须”的燕墩、“龙源”的万宁桥和“龙尾”的宏恩观。

◎杨振华

“龙须”燕墩有乾隆《皇都篇》《帝都篇》御制碑

燕墩作为镇物就是永定门外的烽火台,曾有个别名为“烟墩”,它也是元明清时期京都南部的火神祭坛。因“烟”与“燕”同音,而“燕”是古北京的简称,由此把“烟墩”进化为“燕墩”。

燕墩建于元代,是一座上窄下宽的梯形土墩台,到了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北京开始修筑外城的时候,才在土墩的四面砌了青砖,后来清代乾隆皇帝又御制石碑一座立于其上,于是它转身成了民间的燕京八景之一“石幢燕墩”。

在北京永定门外300多米处,伫立着燕墩这座方形烽火台遗址。这座墩台分为两个部分,下为高约9米、台底边长约15米、台顶长约14米的梯形基座,台上竖有一通高6.7米、重40多吨的石碑,碑身每面宽1.58米,高7.5米。碑体是一柱设计与雕刻完美融合为一体的艺术精品,碑顶样式为四角攒尖式,四脊各有盘龙。碑文记述了北京作为幽燕之地的徽记,碑的南面刻有《御制皇都篇》,北面刻有《御制帝都篇》,碑文为清乾隆十八年(1753)御笔,汉、满文对照,阴文楷书。1984年,燕墩遗址被公布为北京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源”万宁桥是“中轴线上压轴桥”

万宁桥又名海子桥,是元大都城中轴线设计的起点,还是北京中轴这条线上最早的“天桥”。元世祖统一中原后,设元上都、元大都南北两都城,并频繁往返于两都之间。它是元代帝王往来两都必经的专用“天子之桥”,因此,万宁桥也是中轴线上资历最悠久的历史文化遗迹。

万宁桥修造时间,史籍只记为“至元中建”。至元为元世祖忽必烈的年号,时在1264年至1294年。今人则称造桥时间为至元二十九年(1292)。据《日下旧闻考》记载,澄清闸为“至元二十九年建”。因桥闸一体,以此推断为造桥年代。至元四年(1267),元世祖忽必烈兴建大都城,准备迁都。大都城的设计,在总设计师刘秉忠的主持下,在紧挨什刹海东岸的万宁桥,确定了一条由北至南的中轴线。在“东南西北四方之中”建中心台,台东建中心阁(今鼓楼的位置)。由中心阁向南,到大都城南墙中门丽正门是一条直线,其间穿过万宁桥、皇城北门厚载门、皇城南门承天门,这条直线即子午线,经明、清两代至今未曾变动过。今人称这条直线为“中轴线”。万宁桥在地安门和鼓楼之间,正处在这条直线上,今人称之为“中轴线上压轴桥”,因此万宁桥就是元大都的规划设计原点,没有它就没有今天的北京城。

其实,老北京最老的“天桥”就是这座万宁桥,因元大都城中轴线在此起始,曾称之为“天桥”;因濒临什刹海(古称海子),故称“海子桥”;又因位于地安门(旧称后门)之北,亦称“后门桥”。

万宁桥虽经历数百年的风雨侵蚀和后代的历次修缮,仍旧保留了早期桥梁的特征。桥的两侧建有汉白玉石护栏,雕有莲花宝瓶等图案,雕刻精细完美。万宁桥为单孔汉白玉石拱桥,长10余米,宽近10米,桥面用巨大的块石铺砌,中间微拱,但坡度不大,利于车马通行。

万宁桥曾是元大都城内通惠河上的重要通水孔道,是北京大运河漕运史的重要见证,也是研究北京漕运和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元代时万宁桥也是大都城内城的重要交通要道,中轴线穿桥而过,南北延伸。这里是北城商业、手工业的中心地带,商贾云集,店肆林立,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1984年,万宁桥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2月,应侯仁之等学者的呼吁,北京市政府修复了残坏严重的石桥,并疏浚了河道,恢复了碧水过桥的原来面目。同时,挖掘出五六件巨大的镇水石兽,全部原位保留了下来。2006年,万宁桥及澄清闸作为大运河的一部分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中国大运河获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北京市共有两处河道和两处遗产点入选申报名单,其中,河道就有玉河故道,万宁桥、东不压桥两个遗产点的位置就在玉河故道上。

“龙尾”宏恩观已有700余年的历史

宏恩观地处钟鼓楼北侧200米,为北京内城城北一处清代道观,地势十分高旷。它的前身为千佛寺,始建于元朝元贞二年(1296年),已有700余年的历史,它作为元大都中轴线上最后收尾的镇轴之宝,意在护佑皇城。明朝、清朝又多次修缮,更名为“清净寺”,清朝光绪十三年(1887年)更名为“宏恩观”。宏恩观因其位置在钟楼以北,是北京明清中轴线第一座压线建筑,筑在高台之上,气势不俗,成为北京中轴线北端一个完美的收尾点,它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被称为“龙尾之要”。

2021年,宏恩观成为第九批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23年6月底完成保护性修缮,亮出了庄严宏伟的三座大殿,青灰色的筒瓦屋面庄严肃穆,石质劵门和砖雕古朴厚重,处处体现出北京城深厚的古都文化底蕴。供图/杨振华

编辑/王静

相关阅读
专栏|中轴线:穿越时空的城市脊梁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13
专栏|中轴线:穿越时空的城市脊梁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13
专栏|万宁桥是咱北京中轴线的基点,你还没去打卡?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29
北京中轴线桥梁展开幕 紫檀博物馆天安门城楼模型亮相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22
扫码畅游中轴线 北京5路公交车打造流动的中轴线“文化展厅”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22
95个关键词呈现中轴线多元场景 《北京中轴线保护传承关键词(汉英对照)》正式发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11
看北京|中轴揽胜文化探访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05
悠悠中轴线 灼灼新华彩
光明日报 2024-08-0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