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评价王维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汪曾祺先生的画作我没有欣赏过,但他的散文,仔细体会,确有画意。比如,汪曾祺在《蔡德惠》一文中这样描写蔡老师和学生们出去时的情景:“是秋天,野地里开了许多红白蓼花。他好像是穿了一件灰色长衫。”
短短数十字,呈现出一幅意境悠远的风景画。汪曾祺在《老舍先生》一文中写道:“叶浅予曾用白描为老舍先生画像,四面都是花,老舍先生坐在百花丛中的藤椅里,微仰着头,意态悠远。这张画不是写实,意思恰好。”
其实,汪曾祺的文章也是淡如白描、以虚写实,与叶浅予的画有着相似的意境。文中老舍先生的话很少、很短,但很亲切、很和蔼,体现出老舍先生平易近人、热情好客、关心下属的性格特征。汪曾祺还在这篇文章里记载了一段文坛佳话,也与画有关:“老舍先生藏画甚富,大都是精品。所藏齐白石的画可谓‘绝品’。其中一幅是很多人在文章里提到过的‘蛙声十里出山泉’。‘蛙声’如何画?白石老人只画了一脉活泼的流泉,两旁是乌黑的石崖,画的下端画了几只摆尾的蝌蚪。”
汪曾祺笔下并无多语,很简洁,但白石老人的匠心独运便显露无遗了。文中还写道,老舍先生原来点的题“有一句是苏曼殊的诗”——是哪一句汪曾祺忘记了,只记得“要求画卷心的芭蕉”——白石老人踌躇了很久,终于没有应命,因为他“想不起芭蕉的心是左旋还是右旋的了,不能胡画”。
齐白石并不想做那位画牛摇着尾巴互相争斗而遭到牧童讥笑的戴嵩。手头恰有风流僧的诗集,多为幽怨凄恻的七绝,偶有一首七律,取诗首二字为题,大略相当于李义山的《无题》:“何处停侬油壁车,西泠终古即天涯。捣莲煮麝春情断,转绿回黄妄意赊。玳瑁窗虚延冷月,芭蕉叶卷抱秋花。伤心怕向妆台照,瘦尽朱颜只自嗟。”自以为得之矣。当年老舍先生给白石老人出的题,就是“芭蕉叶卷抱秋花”这一句吧?上网搜索了一下汪曾祺先生的简介,有一种观点认为,其散文的特点是“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颇不以为然。
在我看来,汪曾祺的文章虽然确实如此,“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尽管文题很小,但无不以小见大、意蕴深长,可见其宁静淡泊的心态。论结构,亦是谨严,说是天衣无缝亦不为过。就拿《老舍先生》一文来说,文章先写老舍先生的居所和个人爱好,再写他平日待人接物;先写老舍先生与齐白石的轶事、对老画家的“爱重”,再写他对平凡众生、贫苦老艺人的关心爱护;先写老舍先生与人交往的随和,再写老舍先生在处理公共事务时不说“模棱两可、含糊其辞、温吞水一样的官话”,及对《当皮箱》和“燕乐”等即将失传的古老文化的保护,层层拓展、渐次升华,深刻表现出老舍先生朴实无华、平易近人、表里如一的崇高品质,展现他志趣高雅、热爱文艺的形象。
汪曾祺文心甚细,用一篇三四千字的小文便把老舍这样一位大人物写得活灵活现,不得不归功于他的巧妙剪裁、精心安排。再看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一文。文章以“有趣”和“怪”为题眼,结构颇奇,可谓无一处不怪:金岳霖先生的样子怪,“常年戴着一顶呢帽,进教室也不脱下”;教学怪,“今天,穿红毛衣服的女同学回答问题”;他的学生王浩说话怪,“管吃了饭就打球叫‘练盲肠’”;而汪曾祺的画也怪,“给他(王浩)画了几个青头菌、牛肝菌,一根大葱,两头蒜,还有一块很大的宣威火腿”;看的小说怪,“从普鲁斯特到福尔摩斯,都看,听说他很爱看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斗鸡怪,“能把头伸出来,和金先生一桌吃饭”。
然而,无一不有趣!汪曾祺的《岳阳楼记》一文,结构亦佳妙,令人钦佩。文章由滕而范,由范而记,由记而楼,由楼而湖,由湖而波,由波而诗;楼虽几经兴废,叙述却要言不烦;吟咏洞庭之佳作虽多,而拣择颇具匠心。词淡意雅、首尾呼应,可视范仲淹名作而无愧!汪曾祺在《星斗其文,赤子其人》一文中评价其老师沈从文先生的作品:“看起来很轻松自如、若不经意,但都是苦心刻琢出来的。”
名师出高徒,此言如若移以自评,最合适不过。汪曾祺文章的用词,没有浓墨重彩,只有质朴平淡,然而却意蕴丰富、饶有情趣。结构看似散淡,其实无不苦心经营,文心精细入微。“看似寻常最奇崛”,汪曾祺达到了这个境界。文章的意境悠远,饱含诗情画意,正如《老舍先生》中所写的“不是写实,意思恰好”,似一幅幅着了些淡彩的写意水墨小品。汪曾祺先生的文章是值得认真品读的。
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