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群年轻人 守护阿勒泰多样之美
人民日报 2024-11-24 17:43

红隼飞向蓝天、兔狲奔向山林、蒙新河狸潜入水下……不少曾经受伤、受困的野生动物,在一群年轻人的帮助下,再次回归自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新疆阿勒泰地区自然保护协会,参与到阿尔泰山野生动物栖息地修复、野生动物保护等工作中。

栖息地修复:

为濒临灭绝的蒙新河狸开办“食堂”

沿着乌伦古河沿岸前行,突然,一只野兔蹿了出来,迅速消失在前方一片灌木丛中,雪地上留下一串脚印。一只落单的小鸟被野兔和落雪的动静惊扰,扑棱棱飞向了远处……不知不觉,记者一行竟陷入了一人多高的灌木柳的包围中,在挂着雾凇的枝条掩映下,偶尔可以遇到长着两颗硕大板牙、身体圆滚滚、尾巴扁扁的蒙新河狸——这里是“河狸食堂”。

“现在,有超过750只蒙新河狸生活在乌伦古河沿岸。”阿勒泰地区自然保护协会会长初雯雯介绍,蒙新河狸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数量非常稀少。“一个种群如果数量过少,就可能因为近亲繁殖等一系列问题导致灭绝。”

读研期间的一个寒假,当1994年出生的初雯雯看到一窝河狸在大雪中失去生命时,她下定决心:为它们做点什么吧!2018年,初雯雯回到家乡,投身野生动物保护工作。

最紧要的任务就是把蒙新河狸从物种灭绝的悬崖边上拉回来。为啥会濒临灭绝?协会成员设计了一份蒙新河狸生境因子调查表,开始对乌伦古河流域每一个河狸家族的探访,后来发现,制约河狸种群发展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能够提升食物资源的栖息地面积。因为常年流水冲刷,河岸边土壤所剩无几,土质沙化,天然灌木植被群落逐渐退化,河狸失去了家园。

“也就是说,挑选乌伦古河流域中适宜河狸生存的地方,种下足够多的树,就能为河狸提供更多的栖息地。”初雯雯说,当时经过测算,需要种下大概41万棵灌木柳。

“河狸食堂”公益项目上线了,协会的年轻人扛着帐篷、拎着水桶和铁锹,带着网友们几块、几十块凑钱买的灌木柳枝条,在河边扎营,白天种树,晚上发微博给网友“汇报”工作进展。为了省钱,初雯雯学会了开拖拉机,自己翻地。

结果,第一年种下的树,活下来的并不多。初雯雯找到母校北京林业大学的老师们帮忙,林学、环境学、土壤学、微生物学的老师们组织起“乌伦古河流域灌木柳种植问题专家会诊”,一一攻破难题,制定方案。

第二年,在一声声“活了!活了!”的欢呼声中,一群皮肤晒得黢黑的年轻人激动得又叫又跳——那年,他们种下的灌木柳成活率达到了70%。随着种植技术越来越成熟,目前他们种下的灌木柳树苗已经超过100万棵,早已突破了当初定下的目标。

随着栖息地不断扩大,有了更适宜的生活环境,河狸宝宝出生了。2021年初,第三次河狸全种群调查工作的最后一天,乌伦古河畔雪花飞舞,气温低至零下38摄氏度,协会的年轻人们在大腿深的积雪中艰难前行,到达一处深埋在雪包中的河狸窝后,大家分散开,拍摄、测量、记录。当几人的数据凑在一起时,风雪中爆发出了一阵巨大的欢呼声,大家拥抱在一起大喊:“我们的付出是有效的!”

2024年初一次调查显示,蒙新河狸的数量较“河狸食堂”项目开展前增加了50%。“当种群恢复到一定数量之后,我们就不会再过多进行人为干涉了,把它们交给自然吧,它们会按照自然法则去繁衍、生长。”初雯雯说。

动物救助:

让更多人有机会成为自然保护者

随着工作人员打开野放箱,一只红隼展开翅膀冲了出去,落在十几米远的岩石旁边,仔细观察确认没有危险后,展翅飞向远方。记者到阿勒泰地区自然保护协会野生动物救助中心时,刚好赶上一只红隼完成了野放训练与评估后被放归自然。

“为了让受救助的动物更好回归自然,要想办法不让动物对我们产生感情。”协会成员李晓云说,为此工作人员戴着禽类外形的橡胶套,有时还要穿上伪装服喂食;或者趁动物们不注意将食物藏在活动区,让它们自己寻找。伤愈后,还要做野放训练,救助中心建起了禽类和兽类野放训练区,训练被救助动物的捕猎能力,让它们最终达到野放条件。

协会工作区有一柜子的动物档案,包括救助接受表、体检表、喂养护理记录、野放训练与评估和野放记录——2023年底救助中心建立以来,有近500只受伤、受困的野生动物在这里得到救助。

白天能看到中华秋沙鸭、鸬鹚等水鸟觅食,晚上能看到赤狐到河边活动,以及河狸的日常活动——这一切都发生在“河狸直播”里,野生动物们不知道,三个白色大圆球一样的摄像头后面,是大量的爱心人士在关心关注着它们。

直播中,镜头会随着画面里出现的每只动物游走移动,会把画面放大,让动物处于居中位置。当动物潜入水下或飞走后,镜头又会拉远等待下一只动物出现,等待过程中镜头还会转动,从不同角度向观众展示大自然。

一套普通的直播设备,是如何实现多样化功能的?答案就在自然保护公益网友社群“河狸军团”。“只靠我们协会十几个人,哪里干得了这么多事!”协会成员刘欢欣说,仅“河狸直播”就有近300名志愿者在后方支持:一小时一班,大家根据自己的空闲时间认领值班时间,在终端控制摄像头,给观众呈现最好的画面,同时记录出现的野生动物以及它们的行为,为后期的科研提供数据。

“过去几年,我们每天都收到上百条留言希望来参加自然保护工作。其实自然保护工作门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既有专业的内容,也有日常的内容,所以我们就想着发动更多的力量,让更多人有机会成为自然保护者。”初雯雯介绍。

网友想守护河狸但是距离太远,而河狸生活的地方附近有牧民,于是网友就和牧民结对。在网友认养河狸后,由牧民替他们养护并通过照片视频记录进展,网友送饲草给牧民表示感谢。“河狸守护者”项目上线几天,就被全部认领完了。

野生动物受伤后不能及时送到救助中心,会延误治疗,如何让接触野生动物概率最高的牧民能迅速联系到救助中心?协会制作一批帆布袋、金属盆、围裙、帽子,印上专门设计的河狸保护标识和联系方式,送给牧民。牧民在生活中天天接触这些物件,遇到受伤的动物就能想到找救助中心。

为了让更多人能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协会还联合北京林业大学等各方力量利用救助中心开设了自然保护专业志愿者启蒙课堂。“我们每年培养一些人,就能为更多自然保护机构输送新鲜血液。”初雯雯说,目前学员毕业后回到家乡从事专业自然保护工作的有近七成。

还有更多年轻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时间出时间”,以不同的方式参与这份自然保护事业,据互联网公益平台统计,自然保护公益网友社群“河狸军团”人数已超过百万人。

接力守护:

因为热爱,梦想在这里开花

从早晨睁开眼睛开始,协会的这群年轻人就没有闲着的时候,喂奶、切肉、体检、治疗、评估、野放……这只是日常工作。为接回受伤的动物,一走就是上百公里;野外调查风餐露宿,迎风冒雪,夏天还要被蚊子“围攻”。但要说起又脏又累的活,还得是打扫圈舍。

河狸舍是长3米左右、宽2米左右、水深1.5米左右的水泥池,水中有河狸在沙土区活动后带下去的泥土、啃咬过的树枝、排泄的粪便,以及自然生长的青苔。一池清水,3天就变成了浑浊的绿色。打开池底的排水口,放走大部分水,但是沉积在池底的杂物只能装进水桶提出来,用皮卡车送到垃圾站,一不小心就被脏水溅一身。这还不算,还得用刷子仔细刷干净四壁和池底,再用水冲洗干净。

即便如此,工作人员仍然乐在其中。“看!彩虹!”正拿着水管冲洗的协会工作人员郑方玲惊喜地喊出声,原来水管中喷出的水在太阳下形成了一道小小的彩虹,几个女孩凑过来看,满是喜悦。

拿着不算高的薪资,干着这样的脏活、累活,更不用说还经常受伤,初雯雯的鼻子被猞猁爪子划破过,李晓云的手指被兔狲差点咬断,至今不能正常弯曲……但是记者在这群年轻人脸上看到的却是开心和满足——这都源于热爱。

李晓云是协会里为数不多的80后,一直从事和动物相关的工作,来协会之前在阿勒泰市开着一家宠物店,初雯雯常送受伤的野生动物去店里治疗。关掉宠物店之后,李晓云加入了协会。

90后马驰,读研究生时经导师介绍,在协会的帮助下做调查,之后再没有离开过这个领域,连回家探亲都挂念着野生动物。

95后高雨婷,从小喜欢动物,高考完填报了动物医学专业,大学期间就一直关注这个协会,毕业后来到这里上班。只有3天大就失去妈妈的北山羊“壮壮”被送到救助中心后,高雨婷每两小时就得给它喂一次奶,累得走路都头晕。

90后刘欢欣,在广东工作期间就认养过3窝河狸,做过3年“河狸直播”志愿者,在值班做直播的时候,用了一个月时间,整理出《河狸直播常见物种识别手册》《河狸行为识别手册》《河狸直播志愿者操作手册》,后来干脆辞职正式加入了这个团队。

…………

“因为热爱,梦想在这里开出了花!”初雯雯说,“我们就像一根根羽毛,每一根看起来都轻盈得好像微不足道,但当我们紧密地排布在一起,就组成了一双翅膀。”

(人民日报记者 李亚楠)

编辑/高艳

相关阅读
守护生物多样之美
人民日报 2024-12-24
全球生态治理(南森)大会开幕 北京林业大学博士宣读《全球生态治理南森倡议》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16
在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群守护崖柏的年轻人
人民日报 2024-07-01
生态环境特邀观察员初雯雯:每个人都能成为自然保护者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05
《万类霜天竞自由》 出版,上百万个九〇后,一起做了件大事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25
打造自然教育场所,上海已建成野生动物栖息地22个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3-04
图片故事 | 鄱阳湖畔候鸟守护人
新华社 2023-07-29
图记 | 森林卫士守护绿色安宁
新华社 2023-01-1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