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春秋(之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19 08:25

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将玉泉山南麓改为行宫,命名为“澄心园”,后又改名为“静明园”。但他首次南巡归来,受江南山水的启发,认为“静明园”太简单了,体现不出山水园林的韵味,应该再建一座真正体现出江南味道的园林。

后经过多方考证,因西北郊东区、明代皇亲李伟的别墅“清华园”(今北大西门西、东一带)废址,是一个“前后重湖,一望浩渺”,内有“亭台、丘壑、林木、泉石”等江南情调的水景园,便于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利用其山水地貌、古树名木等旧基营建新园。这样,既发挥出旧址的水景特色,又实现了水天一色,尽展江南水乡之美。为此,大型人工山水园林畅春园建成。

“春光尽月季,花信露群芳;细草沿阶绿,奇葩扑户香”,这是畅春园建成后,乾隆诗句的描绘。畅春园,成为明清以来首次全面引进江南造园艺术的先例和典范,并为乾隆修建清漪园提供了思路。尔后,康熙便开始在畅春园周围为各皇子和宠臣们赐园。著名的有圆明园、自得园、水村园等,都诞生于此时。据考,好山园也在此时诞生。

那么,好山园是谁的赐园呢?

据考有两种说法,一是皇长子允禔的赐园,二是皇第二十子胤袆的赐园。第一种说法比较有说服力。主要是康熙在为七位皇子赐园时,没有皇长子允禔,为什么?因为九年前,允禔因军功已被封为郡王,并在西郊畅春园周围给其建了赐园“好山园”。尔后,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允禔因诅咒太子、谋夺储位,被削爵囚禁,“好山园”也被没收,并逐渐演变为皇家的马厩。

好山园建设在瓮山,因为瓮山泊比畅春园、圆明园更靠近西山,有其用水之便。同时瓮山泊一带沼泽、稻禾成片,充满了水乡野趣,宛如江南风景,且距离畅春园不远,很适合康熙“驻跸畅春园,令诸皇子随行学习”而造园。但是,又因“此地最洼,受诸泉之委,汇为巨浸”,难以寻找到坚固的地基,建园比较困难。这也是尔后“好山园”难以久存,且被乾隆扩建昆明湖、修建清漪园而彻底废弃的主要原因。

“山岩互结构,古寺对空津。新树连村发,流澌哀壑春。”这是明万历年间进士王嘉谟《山下破寺》描绘的明圆静寺。好山园也记载建于明代。元代郭守敬建白浮瓮山堰后,使瓮山泊的水位得到控制,附近陆续建起了园林,好山园就是其中的一座——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修建了圆静寺。圆静寺位于瓮山南坡中部,面对瓮山泊,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境界开阔,规模不大,仅有“精兰十余”。不久,便破败为荒寺。后皇室在此建成了好山园。

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郑板桥到北京参加礼部会试后,曾到瓮山拜见早已结识的高僧无方上人。无方上人,就是圆静寺住持。可见,早已破败的圆静寺,因有好山园,还在继续着人间普度。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因其母60大寿,选择圆静寺废址,兴建大报恩延寿寺。

大报恩延寿寺,是乾隆时期著名的“三山五园”之一的清漪园重点建筑群——“前为天王殿、为钟鼓楼,内为大雄宝殿,后为多宝殿、为佛香阁,又后为智慧海。……殿前碑亭,勒御制大报恩延寿寺记。殿后碑亭东勒金刚经,西勒华严经。”

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大报恩延寿寺连同整个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慈禧重修清漪园,并改称“颐和园”。大报恩延寿寺遗址改建成“排云殿”景区,并在园内过生日时接受文武百官和光绪皇帝朝拜祝寿的地方。

而今,这组建筑是颐和园内最壮观的建筑群。

清漪成园。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乾隆帝曾六次巡游江南,每次都要到“天堂”苏州府、杭州府巡幸。这与五百年前清皇室先祖、大金国皇帝完颜亮,派人到杭州绘制西湖图册,准备一举拿下江南有关。从那时起,先祖们就把“西湖”的基因,一代一代遗传给了子孙后辈。到了康乾一代,太祖太宗不但完成了完颜亮最终未能拿下江南而客死他乡的遗愿,而且还在“君临天下”中,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帝王之尊巡幸江南,重点是苏杭。

康熙巡游江南,有了畅春园,乾隆受祖父遗传也不甘示弱,首次巡游江南,就决定在西山一脉建更大的江南园林——清漪园。

第一次巡游江南前的1750年,乾隆就命人绘制了《西湖图》长卷了解江南景况,立即被西湖的景色吸引了。放下长卷,乾隆忽然想起了神似西湖的京西“西湖景”瓮山泊。这处从辽、金以来的京郊风景名胜,明代湖中又广植荷花,湖旁建寺院、亭台,山水俱佳,有“西湖十寺”与“西湖十景”,酷似江南风景,让乾隆胸中的“西湖”之欲火熊熊燃烧。

文/楚建锋(教师、杂文家)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