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北京文化论坛 | 汇聚诺奖作家、票房导演、国际学者聊聊“以文化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15 18:05

9月15日,“2023北京文化论坛”进入第二天,“以文化人:文艺价值与社会生活”平行论坛在北京饭店北京宫举行。多位诺贝尔文学奖、国际安徒生奖、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亲临现场,著名导演、编剧、演员,美术家、音乐人,知名文化学者,文艺评论家、汉学家、翻译家相聚于此。围绕嘉宾致辞、嘉宾演讲、圆桌对话、成果发布、项目签约等环节,突出学术性、专业性和实践性,聚焦精品创作、媒介传播、对外交流等议题,深入研讨,发布行业权威成果和重要奖项,展现文艺发展的最新成果和实践经验。

微信图片_20230915180146.jpg

在上午的论坛中,中国作协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著名作家格非,北京电影家协会主席、著名导演、监制黄建新,北京舞蹈家协会主席、著名导演陈维亚,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陈平原,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客座讲席教授包华石,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围绕不同主题发表演讲,或引经据典,或理性阐释,或深情款款,表达了对新时代文艺创作的深入思考与真知灼见。 

黄建新:一部电影的动人之处,不止在情节里,更藏在细节中

微信图片_20230915180244.jpg

导演黄建新以三部电影的创作细节,来阐述“主流”“温情”和“匠心”三个创作中的关键词,在他看来,一部电影的动人之处,不止在情节里,更藏在细节中。

“电影《长津湖》选择了以一组战士为核心贯穿始终进行历史叙事的方法,用一个连队的生死命运,拉近观众与历史的距离;通过聚焦几名青春激扬,又生动有趣的士兵,建立起观众和他们极为亲近的情感关系,使观众的注意力始终追随着他们的一举一动,与观众产生巨大共情。这说明电影创作者要心怀敬畏地去拍摄,要将宏观的理性与细微动人的感性相交融,使观众心中潜藏的情感在欣赏电影的过程中释放出来,获得共融。此外,随着人们对温情的诉求,对真爱世界的渴望,越发强烈,电影又是跟心灵发生密切关系的艺术形式,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电影《1921》的创作过程中,创作者一方面不断挖掘“先驱者”“爱国者”“创造者”身上极具魅力的个性、理想与信念,另一方面则努力通过细致的生活场景,微妙的剧作细节以及平凡熟悉的“烟火气息”,使他们的精神以更加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跨越时代,与当下的年轻人产生共鸣。同时,电影镜头还需对准人民,对准普通人,表现他们的情感、他们的故事,他们的生命魅力。比如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的整体设计中,七个故事里的每一个主角的都是不完美的,都有小小的缺点。但是,这些工作在平凡岗位上小人物却在危难的关键一瞬,勇敢向前,奋不顾身,绽放出生命的光彩。”

陈维亚:少一些功利心,多一点诚实劲

微信图片_20230915180231.jpg

导演陈维亚联想起自己这些年深入生活开展创作的经历,阐述了想要创作出好作品,必须老老实实当人民的学生。“只有当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成为一种自觉行动的时候,我们的作品才可能有好创意、高境界。对当下的青年舞蹈创作者来说,选择很多、诱惑很多,越是如此,越要少一些功利心,多一点诚实劲,踏踏实实地俯下身子,走到人民生活中去,重拾对人民和舞蹈的敬畏,以现实生活为蓝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敏锐的观察力,接地气的创作手法,用极大的热情去开掘其中的真义,倾其一生去践行这样的创作理念。”

同时他还告诫青年创作者在创作中不能孤芳自赏,曲高和寡,创作应该从当下观众的需求出发。“无论从选材到立意,还是作品的价值输出,作品的可看性、可解读性等方面,创作一定要从当下观众真正的需求出发,而不是一味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这也是近些年创作者要时刻提醒自己需要注意的地方。”

陈平原:小说生产量之大依旧是读者的最爱

微信图片_20230915180234.jpg

2000年,《文论报》转载了陈平原教授的文章《学者陈平原预言21世纪诗文东山再起小说风光不再》,当时听起来似乎有些耸人听闻。陈平原认为,20世纪颇为风光的以叙事为主体的小说,在新世纪将受到挑战,一度沦为配角的诗文,有可能重返舞台中心。“文学成为’修养’而非’技能’的理想有望实现。就想象的丰富,叙事的细腻以及场面的波澜壮阔,影视的潜力远非小说所能比拟。而作为一种语言艺术,曾经风光无限但在20世纪却沦为配角的诗文,将有可能重返舞台中心。至于各种人物传记、历史叙述、风土记忆、文化随笔乃至人文社科的专门著述,都将夺去原先属于小说的’注意力’”。

但二十多年过去了,陈平原发现当初的预言有得也有失。“今天中国小说(尤其长篇小说)生产量如此之大,且依旧是中国读者的最爱,这点出乎我意料之外;至于先见之明,则是对于诗文重返舞台中心的预测。今人之’想象中国’,依然可以、或理所当然地,还是以小说为核心文类;诗歌作为语言艺术中最敏感、细腻且奇崛的表达,某种程度成为现实生活的象征与预言。而我们通常所说的四大文学体裁中,最难’与国际接轨’的,无疑也是散文。”

蒙曼:传统文化走进现代生活首先要贴近人的六根需求

微信图片_20230915180400.jpg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近些年主要从事的是文化普及与传播工作,对于怎样让优秀的传统文化走进现代生活,她表示,“所有的做法最终都要落实到一个理念。让传统文化去贴近人的真实需求,去贴近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现在需要做的就是让资源和创造力都向人的六根需求看齐。眼睛会看城市景观,看舞台演出,看短视频。耳朵会听城市的声音,听音乐会,也听音频产品。鼻子会嗅城市的味道,也会嗅柜台里的香水。舌头会品尝老字号,也会探索新口味。身体会感触身边发生的一切变化,意念会思虑这其中的善恶美丑。”

在她看来,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生活,其实就是要把资源创造性地调度起来,“制造成产品,打造成旅游线路,画成画儿,唱成歌,做成美食,一点点地回应眼耳鼻舌身意的需求,再根据需求不断调整创新。古人云:担水砍柴无非妙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落脚点就在生活中,未来也就在生活中。”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郭佳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晓溪
编辑/贺梦禹

相关阅读
华文作家张翎《归海》获2024花地文学榜年度作品
中国新闻网 2024-11-10
《记忆北京》对谈活动举办 三位学者探讨京城的多种面向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06
对谈|彼此打破樊篱,相互给予养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09
“以文化人”三场圆桌对话为北京文化论坛收官:坚持自己心里的美学逻辑,看谁笑到最后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15
2023北京文化论坛 | 乌尔善:精神和情感的共性 让中国故事打动海外观众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15
​2023北京文化论坛 | 傅若清:展现今日之中国 世界之中国 是中国影人的时代命题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15
2023北京文化论坛I “以文化人:文艺价值与社会生活”平行论坛召开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15
2023北京文化论坛|新北京作家群:承继京派京味 同频时代热点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1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