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去了趟杭州,做了一次关于创作的分享,还参加了一个圆桌论坛,聊的是“松弛感”,或者说,“如何在工作中保持松弛的状态”。
什么时候“松弛感”成了全网热词了呢?同行的朋友告诉我,前年“内卷”,去年“躺平”,今天是“松弛”。
大家开始关注“松弛感”,源于一名微博用户(黑猫白袜子)的见闻:
今天坐飞机还被一家人给震惊到。就是这一家人出门旅游,应该是有一个小孩子证件过期,他的妈妈就直接陪着那个小孩没有登机,而是回家了。可是剩下已经坐上飞机的一家人,所有的行李都是挂在这个妈妈的名下托运的。因为妈妈没有登机所以所有的行李都被拉下去退回了。相当于剩下的人就背了个身份证,直接光着来旅行的。这样的事如果发生在我身上我肯定会崩掉,然后如果是我父母,肯定会大发脾气。甚至机上那个人打电话给妈妈的时候,我潜意识觉得一定是特别生气急眼的那种。
结果飞机上那家人完全没有生气,就是打了个电话叫人回来拿行李,然后让他们顺便寄个箱子,全程气氛都非常的松弛。那家人里还有一个可能是初中或高中的小孩,遇到这种事情也完全没有任何紧张感。反而是作为陌生人的我在听到这件事的时候,瞬间就开始起反应,胃痛、紧张和恶心。然后飞机起飞以后那家人也完全没有受到影响,很开心地聊了一下到了目的地后是不是应该买点生活用品,然后这件事好像就过去了。而我坐在旁边,不知道为什么竟然有点想哭。
原来这个世界上真的有这么松弛的家庭关系……
然后,这番感受就在网友中产生了强大的共鸣,引发了诸多讨论,余不一一。
我就没那么大的共鸣,因为自己在30到40岁之间一直都是非常松弛的状态,以至于那都不叫松弛,而是松松垮垮,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朝九晚五有班车,每周两次羽毛球,吃饭健身工作,园区一卡通,松弛得让自己心慌。我感觉这不是真正的松弛,而是松懈。我决定去一个紧张的公司:锤子科技。现在回想,那两年是我最为紧张的日子,都开始掉头发了。
离开锤子,我读李安的书。李安说:“做事一如练功,是一分功,一分松。松了一环后,再往里面、往紧处练。练松一层后,再进一层,如此层层而上,功力越深,实力越强,越不易被击败。”
我理解了古人说的张弛有度是什么意思。
高手对决,保持松弛状态的剑客,往往可以一击制胜,而吃不好睡不好,一直紧张兮兮,还没打就在想KPI完不成怎么办,明天还有五个会要开怎么办……这种状态,怎么在关键的时候拔剑呢?无疑是必败的态势。
工作中平时要保持松弛的状态做事,到了关键节点,奋起全身之力,雷霆一击,方可取胜。
就像打羽毛球一样,很多初学者打球身体非常僵硬,手里紧紧攥着拍子,手心全是汗,看我打得轻松自在,过来请教。我一般都会告诉他们,放松身体,松握球拍,保持灵活和松弛的状态,只有在击球的一瞬间,才能把全身的力量传递到球拍上,挥击出去。一直局促紧张,不仅打不好球,还容易受伤。
有人说松弛感需要有安全感做基础,说松弛是一种特权。如果一个人任何事情都难以掌控,一直被否定,生活充满压力,想做到松弛是非常难的事情。
我觉得他们把因果关系搞错了,保持松弛的状态,才能做好事情。自我感觉在做极客时间的头几年,我和团队的状态是相对松弛的,保持了自己的节奏,也获得了不错的增长。紧张、拉扯、定不切实际的目标,会让事情变糟,而不是变好。
所以松弛感对我而言,是一种能力,需要努力养成,并且长时间练习才能做到。就像打羽毛球,你需要不停地握拍和挥击,才能最终放松下来,打出好球。
我们现在又创业了,在做好计划和执行的同时,依然保持了松弛感。
杭州最近天气真好,树木翠绿,天蓝云淡,鲜亮、舒展、轻盈,满城桂花飘香,呼吸之间,都是甜的。
文/池建强(公众号:MacTalk)
摄影/Annie
编辑/韩世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