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上海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已初步达成。围绕办好人民满意、一流水平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海争当全国教改探路者,推动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已总体达成《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确定的教育事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指标。
一是教育公平扎实保障。上海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艺术素养不断提升,儿童少年近视率实现下降。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均接近100%,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比例接近50%。近90%学前幼儿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建设、设施设备配置、信息化建设、教师配置与收入、生均经费投入等标准全市统一。
二是教育质量全面提升。连续参加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和教师教学国际调查(TALIS),展示了优质均衡的基础教育发展水平。15所高校、64个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本科在校生由35.9万人增至40.6万人,研究生在校生由12.7万人增至23.33万人,硕士生增加86.9%、博士生增加72.2%。重点产业人才供给能力明显提升。教书育人典型持续涌现,教育对外开放提质增效。
三是服务贡献持续增强。高校牵头建设3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2个集成攻关大平台、4个国家前沿科学中心和46个国家级科研平台。上海高校获国家科技“三大奖”数占全市总数约70%,占全国高校获奖数约10%,年均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近4000项。
四是综合改革迸发活力。相继承担教育综合改革、高考综合改革、“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等国家试点,探索形成的0-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高考“两依据一参考”、高校课程思政、高校分类评价等重大制度成果在全国推广。
在医疗卫生方面,上海现有卫生机构6317个,卫生技术人员23.96万人。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国家试点为抓手,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居民平均期望寿命84.11岁,较2012年提升1.7岁;上海地区婴儿死亡率2.30/千,较2012年下降54.37%;孕产妇死亡率1.60/10万,较2012年下降77.46%,各项主要健康指标保持世界领先水平。
一是公共卫生应急机制更加完善。因时因势调整防控策略,优化发热门诊和哨点诊室布局,完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信息系统,与上海全体市民一起打赢了大上海保卫战。
二是优质医疗资源布局更加均衡。新建5家、升级3家、迁建1家郊区三级医院的“5+3+1”建设工程初步完成,聚焦五个新城等重点区域加强产科、儿科布局,有效缓解郊区优质医疗资源紧缺。
三是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建设5个国家医学中心、6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以及国家肝癌科学中心、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等重大平台,在疑难危重症诊断与治疗、高水平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成果转化、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解决等方面形成一批重大原创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