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天问一号实现一步“绕、着、巡”依靠这些科技创新
科技日报 2021-06-13 10:00

6月12日,国家航天局召开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新闻发布会,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工程总设计师张荣桥、任务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孙泽洲、任务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刘建军、测控系统专家、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责任总师崔晓峰全面解读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

为何选择一步实现“绕、着、巡”这一方案

一步实现“绕、着、巡”。

谈及为何选择这一方案,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工程总设计师张荣桥坦言,在论证之初就在想,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非常稳健,每一步都很精彩。那么,我们国家去行星际、去火星要如何干?

实际上对去火星的技术难度,科学家们心知肚明,了解得非常清楚。到目前为止,全球火星探测的整体成功率只有50%左右,着陆类的任务的成功率只有40%多一点,这是客观现实。 

张荣桥透露,在论证初期,首次火星探测任务选择了一个风险相对较低的“环、绕”方案。但是对于这个方案,张荣桥和业界专家及参与论证的科研人员都”心有不甘“。

“因为跟国外相比,我们起步较晚,这是客观现实。但是在论证的时候,与国外还存在着不小差距的情况下,国家投钱让我们来干这么一件事情,我们的同志有个基本共识:不能仅仅考虑风险,更要考虑对航天技术发展和科学研究的牵引、带动作用,对国家整体能力的提升作用。拿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体现出我们航天人的担当精神。“张荣桥说。

因此,在分析了各种因素,特别是载人航天、探月工程为火星探测奠定了一定的技术和设备设施基础,长征5号运载火箭又提供了必备的发射能力。

在此基础,大家就认为“踮踮脚、伸伸手”,尽管难度很大,但是一步实现”绕、着、巡“的风险是可控的。因此最后形成了我们国家火星探测 “一步实现绕着巡,二步完成采样回”的总体发展思路。

一步实现绕着巡,意味着研制难度加大,说的白一点,失败的可能性增加了。

所以,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航天局新闻发言人许洪亮特别提到,天问一号任务成功是全体参研参试人员八年来团结拼搏、不懈努力的重要成果。天问一号任务成功是新型举国体制制度优势的又一次生动体现。离不开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前瞻决策、离不开各部门和单位的大力协同和精心组织、离不开专家院士们的超前谋划和积极推动、离不开航天精神的激励鼓舞。

13种科学仪器开启火星科学探测

为了开展火星科学探测,在火星车上配备了6种仪器,火星车雷达、磁场探测仪、成分探测仪、气象测量仪、多光谱相机和地形相机,其中,表面磁场探测仪将是国际上首次在火星表面进行移动的磁场测量,获得精细尺度的火星磁场信息。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刘建军介绍说。

同时,国际先进的火星车雷达和表面成分探测仪,通过双频段全极化雷达获取火星浅层结构,探测可能的地下水/冰分布;通过激光诱导光谱方式,获取火星表面岩石的化学元素组成。

编辑/范辉

相关阅读
“探火”一年间 天问一号有何收获?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05-26
天问落“火”一周年:深空探测都收获了什么成果
新华社 2022-05-16
“天问一号”落火一周年 揭秘火星车背后的“最佳拍档”
中国新闻网 2022-05-15
“祝融号”完成既定探测任务,下一站古海陆交界地带!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08-17
天问一号成功发射一周年 “祝融号”火星车行驶路线图及最新火星影像来了!
央视新闻 2021-07-23
天问一号成功发射一周年,“祝融号”行驶路线图及最新火星影像来了!
央视新闻 2021-07-23
天问一号成功发射一周年 “祝融号”火星车行驶路线图及最新火星影像来了
中国新闻网 2021-07-23
天问一号交出完美答卷 火星取样木星探测提上日程
人民网 2021-06-1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