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CADE建筑设计博览会背后的故事:与材料交流对话 | Part 2
北京青年周刊 2020-10-01 14:00

每一个优秀建筑作品的实现都是建筑艺术和技术的完美融合。建筑师的灵感和创意是通过空间来呈现的,而构建这些空间的物理介质就是建筑材料。成熟的建筑师要理解建筑材料的物理性能、建构逻辑,与材料交流、对话。作为国内唯一致力于打造建筑设计理念和实践的交流平台——CADE建筑设计博览会一直以“助力建筑师实现自我表达”为宗旨。

在建筑师创意无限的想象中,材料将如何助力他们实现建筑的美感、质感和情感? “材料的可能性”—空间装置展由特约策展人高长军携手5家追求极致的建筑师事务所和5种全球顶尖建筑材料,共同打造具有突破性的建筑艺术装置,即将于10月末亮相CADE2020。

《北京青年》周刊作为本次活动的深度合作方,为你讲述CADE建筑设计博览会背后的故事。

玻璃装置设计者 臧峰

透与不透

臧峰

众建筑/众产品联合创始人与主持建筑师之一;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北京大学建筑学硕士

在北京西城胡同深处的一间院落,众建筑坐落于此。采访伊始,趁着北京的蒙蒙细雨,臧峰开始谈起这次所用到的材料——玻璃。对于这种随处可见的材料,它的创造性还能拓展到哪里?在臧峰的表述中,光束透过玻璃,会折射不同的光线与色彩,即使经过前期缜密的考量,用玻璃实施而成的作品,仍会有出乎意料的收获,带来意外之喜。

在采访间,臧峰依然在构思着这次用玻璃要呈现出来的状态。聊起玻璃的发展,他讲述了一个在求学时期印象深刻的故事,当然,这个故事是与玻璃相关。

故事的主角是意大利著名建筑师朱塞普· 特拉尼(Giuseppe terragni),他设计的但丁纪念堂其中一处是由 33 个玻璃柱支撑一个透明的向天开敞的屋顶,用玻璃做柱子去支撑整个建筑物,四周墙体的缝隙中渗透的是“玻璃森林”所折射的光线。空间是脱离世界而浮在空中。由于玻璃是实心透明的,所以周围的环境在此变形,整个空间看上去很难以描述。

二战期间,由于各种限制条件,这个设想之前是做不出来的,但现在的材料与技术,这个设想是有可能被实现出来的。“我觉得,现在的玻璃技术是越来越接近这个状态的。也因此,越来越多的建筑构件可以不依赖钢结构,而是直接让玻璃受力,例如苹果店的整面玻璃。这个进步是让人刮目相看的。此外,当代玻璃实质上是一种人造材料,能够根据人的需求不停发展,这使得玻璃这种材料的应用更加充满可能性。甚至可以说,玻璃是一种关于未来的材料。”臧峰如是说。

的确,玻璃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小到手机的玻璃背板,大到玻璃墙面、玻璃楼梯等。这一切的发展离不开这种材料性能的增强。在构思设计玻璃装置的时候,臧峰的设计理念是赋予装置更强的实用性能,并且让装置与周边的环境和人有更多的互动性。“一个设计作品不能仅仅只维持在‘看’的状态,它还需要与人有丰富的互动,同时能够解决某些实质的问题。所以,我们希望帮北玻做一个移动的展架。利用他们产品的特点,制作一个能够快速安装、快速拆卸,可以在不同地方快速出现的展架。同时,人能够进到这个展示空间中,与材料亲密接触,体验到纯粹的空间感。”

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臧峰特意考察往年展场整体空间的情况。在一个视觉过于丰富的环境中,他更加希望这个装置能够在保持自己清晰性的同时,与整个空间和参观者形成对话。目前,这个装置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中,期待在现场的装置呈现能够给所有观众一个出乎意料的惊喜。

“玻璃这个材料精准,透明,能够产生惊奇的变化,同时又相当坚硬”

Q 当得知自己要使用的材料是玻璃时,第一感受如何?

A 众建筑之前做过很多项目是跟玻璃有关系的。实际上,我们一直对玻璃的反射很感兴趣,包括曲面玻璃对变形的反射。此外我们也对北玻(材料商)一直很感兴趣,他们是全球苹果店玻璃的供应商,在那里,无论是玻璃楼梯还是大玻璃都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突破。所以,对于这次合作,我们也是非常兴奋,因为我们的设想和突破点也正在于此。

Q 最近大范围使用玻璃的项目是什么?

A 实际上,我们一直有这样的尝试。例如,我们给廿一客(21cake)做办公室的时候,用玻璃做了一个充满色彩的办公环境,我们只用了三种颜色的玻璃,利用三原色原理,多层玻璃重叠后会形成新的颜色,产生不同的空间色彩层次。这个材料总是能够令人充满惊喜。

Q 如果用一个形容人类性格的词语来形容这种材料,您觉得是什么?

A 干净,透明,开放,充满阳光,坚硬。玻璃这个材料甚至是有点洁癖,在精准的同时又能够产生不同的变化,给人以惊喜。

Q 您的作品对未来人们居住的空间以及生活方式有怎样的借鉴意义?

A 尽管我们每天都能够看到玻璃,但其实,玻璃的某些特性是不被人所观察到的。例如,玻璃的保温性能。这种性能一般只能去体会,北玻这样的厂家在这件事情上做了很多创新与研究。其实,玻璃能做的还有很多,例如,研制出最大的双曲面玻璃、最轻的玻璃等。这些都是与未来的生活有关系的,甚至对未来建筑物的形态都有影响。

竹材装置设计者 范久江

竹之轻重

范久江

久舍营造工作室创始人/主持建筑师;曾获“Domus 创意青年100+”称号,获得2019香港“ Perspective's 40 under 40 Awards ”优秀建筑师称号,曾担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及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院客座评图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建筑系客座讲师

对建筑师范久江来说,竹子作为一种能够与人共生的材料,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陌生。不论是路旁能够看到的竹林、竹亭抑或是竹制编织物,这种材料似乎随处可见。但当范久江真的走近竹子,了解它作为材料属性的特征后,竹子的不同形态呈现的两种天壤之别的面貌,给了他巨大的冲击力。他描述那种冲击力如同棉絮与巨石的反差,也可以说成是“轻与重”的对话。本次,范久江将这种冲击力以装置的形式展现给观众,用极简的形式展现在现代工业介入后,同一种材料的不同状态。

来到久舍营造工作室,这里是范久江工作的地方——砖砌的院子围墙,铁栏杆门,石子小路和一排竹林,处处透着杭州这座城本该有的悠然与雅致。采访开始,由于范久江本次参与 CADE 建筑设计博览会所用材料为竹材,所以,竹子自然成为这次采访的主题。

工作室中有一座藤编桥,作为二楼通道与会议室的连接。据范久江介绍,这座藤编桥是他试图使用竹材的尝试,对于这种材料的使用,他一直在探索尝试。“提到竹子,第一感觉就是亲切。竹子相对于树来说,具有很强的韧性、延展性和可塑性。目前,大众对竹子的理解还是很原始的,觉得它容易腐烂、发霉。实际上,这个材料经过现代工业的处理后,具有了强大耐久性和抗腐蚀能力。”

起初,竹子纤维的韧性是范久江设计灵感的来源。“竹材的长纤维的韧性会让我想到‘无限’这个词。通过将竹条首尾相接,用竹子的延展性来与无限长度的意向相结合,从而构建成一个以一根竹条形成的螺旋状的构筑物,半径从小变大,很像一个圆锥形的屋顶,呈现出虚无缥缈、暧昧的状态。”随后,范久江在与竹材厂家的深入沟通中,发现第一轮的设想很难得以完美实现。这一切在他去厂家生产车间的深入考察时发生转机。

“我在工厂看到工人将竹子去掉根部和顶部,只用其中间均匀粗细的一段,用机器去皮、切成一条条的竹片,再将其碾压成松散连接的纤维状态,那种类似于棉絮状的竹纤维材料看起来没有任何强度可言。但当这些材料通过环保胶水、用现代工业机器施以巨大的压力(约 3200 吨)后,竹纤维就被压缩成水的 1.6 倍比重的高强度的板材。”他进一步解释,“我想通过某种超尺度的极简形式呈现这种压力施加前后同一种材料的不同状态的反差。”

如同范久江的设想,将竹子的两种材料状态以超尺度的抽象方式堆积在观众面前,底部是与大地连接的最重的部分,上部的软絮纤维层层相叠。上下两者的重量相等,但由于密度的不同,在体积上显现出 7:1~8:1 的巨大差异。这样的极其轻与极其重的对话, 呈现出一种压迫性的形式张力。这样的形式冲击不仅可以激发观众对于材料与物体的轻重、疏密和软硬更为敏锐的感知,获得超日常的感官体验和记忆,同时也进而能产生对竹这样一种自然材料如此差异状态的好奇,帮助当代竹材更直观地进入大众的视野。

“这种材料可以把生命周期拉长,成为与人共同生长的材料”

Q 如果用一个形容人类性格的词语来形容这种材料,您觉得是什么?

A 韧,可被打散为纤维,也可被压缩成高强度的竹钢,变化很多,但它的长纤维的特性在各种状态下都发挥着作用。

Q 最终,您的作品对提升未来人们居住的体验感有怎样的借鉴意义?

A 竹和木都有类似的特征,天然具有亲和力。竹子作为地球的生物,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和生态循环。不可否认,材料本身会给空间氛围带来某种属性。竹材这种与人相似的生命状态会令人在空间里更加有生命的存在感与安定感,在这样的空间中,作为生物的人更不容易自我异化。如果从未来角度来说,我会想多接触一些自然材料,材料的耐久性并不是我唯一的考量因素。我希望,这种材料可以随着人的生长有一种同步感,能够通过科技和工业手段把材料的生命周期拉长,成为与人共同生长的材料。

Q 这次的展览空间是否会对您的设计思路有影响?

A 一个大的展示空间是有条件让参观者获得多层次的感受的。我希望观众从远处有一层对装置廓形和色彩的感知,靠近装置之后,会有关于装置质感和身体尺度的第二层更强烈的体验。触感与视觉的感受混杂在一起,会创造更为多层次的感知。递进的体验也会让观众加深对这个装置与材料的记忆。

Q 您觉得,CADE建筑设计博览会的举办对建筑行业的发展有怎样的意义?

A 我觉得,建筑行业目前还处于十分专业化的内卷状态,而建筑又是与普罗大众息息相关的事情,所以,这种形式的博览会很有必要,能够让建筑行业的人接触到大家的需求,老百姓也能从CADE建筑设计博览会中感受到,建筑不仅是房子,而是与每个人的生存状态、心智的健全息息相关的。这个时代大家都是通过图像来认知世界,可是人的感知系统是远远高于图像的。所以,这是让大家关注图像、空间与感知这个话题的一个很好的机会。

陶材装置设计者 张海翱

优雅如陶

张海翱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建筑系副教授 , 博士;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Oumoumou 奥默默工作室创始合伙人

当张海翱得知自己需要用“陶”这个材料来进行建筑艺术装置设计的时候,“高级美感”是他对这种材料的第一感受。他脑海中能立刻想到,阳光下,光线能通过陶板反射出不一样的光芒,那种自然材料经过人工发掘的美,是低调而深入人心的。他觉得,“陶”就像是一位优雅的贵妇一般内敛美好。

上海的武夷路两旁有着很美的梧桐树、老洋房、古建筑,在经历了时代的沧桑变化后,这条道路也依然优雅如初。如今,武夷路正在经历改造,道路两旁出现了与梧桐树共生的陶制材料,这种低调的材料将建筑与树木的融合共生完美结合在一起。

这便是张海翱经手的一项武夷路改造计划,这个项目还在进行中,所应用到的便是全陶板技术,简单来说,就是将陶棍和陶片模式化之后,制作为不同尺度的材料,随着梧桐树的长势进行调整,达到建筑与树木结合的效果。为什么选择陶这种材料呢?张海翱介绍说:“陶板这种材料十分环保,陶是由土烧制而成的,虽然有人工介入,但其本体源自于自然。环保的材料值得大力推广。”

此次,张海翱参与 CADE 建筑设计博览会所用到的材料正是陶。由于陶板的工艺相对复杂,造价颇高以及材料的本身性能,目前大多数陶板是作为装饰使用的。对大众来说,这种材料并非十分日常,也正是因为如此,陶的装置才更加令人具有期待性。

通过前期一系列紧张的讨论,张海翱所在的奥默默工作室将这次作品的主题定义为“家”。他们希望通过这件作品与老百姓、与最基本的人类社会单元进行沟通,传达对生活与未来的体验,进而能够反推出社会所需的空间性功能。“建筑师不能用原来的那种自上而下的上帝视角进行设计。我希望,通过最小的家庭单元到街区,再到城市这样的反向过程去思考。所以,这次主题是以‘家’为主角。”

同时,张海翱感慨 CADE 建筑设计博览会的举办方式具有引领意义,在让建筑师深刻与建筑市场亲近的同时,又推进了建筑师负责制的发展。“通过前期与材料商的沟通,我们对陶板的工艺、价格、性能有了更加深层次的了解。我相信,通过这次的了解,对很多建筑师来说,都是一件十分值得参与的过程。”张海翱如是说。

“除了茶米油盐,也有诗和远方”

Q 陶这种材料目前应用的范围有哪些呢?

A 目前主要是装饰为主,例如外墙贴面等。但是它的应用广度还是非常大的,应用场景总体来说是向好的。目前,随着技术的提高,陶材料的多样化变得越来越强。之前的陶板形式类似于陶片,现在就会出现例如陶棍,还有波浪形等,所以,它的应用范围其实是越来越广的。与此同时,作为一种环保材料,我们也希望它可以推广。

Q 这次参加CADE建筑设计博览会中的建筑装置艺术展,设计理念是什么?

A 我们奥默默这个团队一直希望做一些跟人相关的设计,“家”跟人关系就是密不可分的。我们每年会公益性地做一些关于家的改造,希望通过这样的设计与老百姓,与最基本的人类社会单元沟通、传达对生活与未来的体验,这种体验是可以反推出这个社会需要的空间性功能的。这不是原来的那种设计师自上而下的上帝视角,而是反向的,能够通过最小单元到街区再到城市这样的过程。所以,是以“家”为主角。

Q 如何在有限的场地内增加装置的丰富性?

A 对于创作装置来说,陶板其实是大材小用的,因为它尺度很大,所以只能在丰富性上做文章。况且对装置来说,必须要有吸引人眼球的地方。首先,我们的装置呈现椭圆形的外形,加之一个倾斜的屋顶、天窗。这个灵感也是来源于“森佩尔四要素”。第二就是对陶板进行切割,因为材料商的优势是切割技术。我们按照一种模块的方式切割后进行乱拼,拼凑后形成一种彩色褪晕的感觉,“彩色”也是我们的特点。我们希望自己的设计是十分直接地面向大众进行传达,提高广大群众的审美,建立完善的审美体系。

Q 您的作品对未来人们居住的空间以及生活方式有怎样的借鉴意义?

A 我希望通过建筑或设计给大家呈现出不一样的美的方式,通过这样的传递,令大家自己去发现美。除了茶米油盐,也有诗和远方,让大家除了生活基本需求,还能体会到精神上的愉快。

CADE 建筑设计博览会2020(北京)

CADE 建筑设计博览会是亚太区首个以专注于打造高端建筑系统解决方案与高品质建筑师交流平台为宗旨的建筑设计类展会,由中国建筑学会、慕尼黑博览集团和中联慕尼共同主办。通过解决方案企业、建筑师与全产业链的互通与交融,实现建筑与艺术、科技的完美融合,回归建筑本源。本届博览会将于 2020年10月29日-11月1日于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W1举办。

文  王雅静

人物摄影  刘艺琳

编辑/刘艺琳

相关阅读
青睐|走进与新中国同龄的北京建院 细述经典建筑背后的那些故事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23
图记|“北青报记者读者走进北京建院 探秘建筑设计背后的故事”活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09
深圳建筑设计新规即将出台 住宅限高150米 减少“公摊”提高“得房率”
广州日报 2024-05-15
深圳建筑设计新要求:减少公摊面积,提高得房率,住宅150米限高
深圳特区报 2024-05-14
跨越边界|《无界设计——从建筑到常物》 建筑师曹晓昕一部新书 竟有这么多建筑界大佬打CALL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15
展览|马国馨:我的设计生涯——建筑文化图书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28
自带创新与突破基因 老牌建筑设计院成科创型国企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12
“2023凯德青少年创想家”建筑设计大赛榜单揭晓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0-2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