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颁布实施民法典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民法典在首都更快更好实施,北京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守法普法协调小组日前下发通知,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学习宣传的实施意见》。
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
聚焦民法典核心要义,把握学习宣传重点
民法典系统整合了新中国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是一部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体例科学、结构严谨、规范合理、内容完整并协调一致的法典。要在学习宣传过程中把握核心要义,突出宣传重点。
编纂民法典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立法任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法治建设部署。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法典实施的重要意义、民法典的编纂历程、民法典鲜明特色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对全面实施民法典,学习宣传民法典作出重要指示,为学习宣传好民法典提供了根本遵循。
学习宣传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要深入学习并广泛宣传民法典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事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它规范各类民事主体的各种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涉及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民法与其他领域法律规范一起,支撑着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保证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正常有效运行的基础性法律规范,编纂民法典,就是全面总结我国民事立法和司法的实践经验,对现行民事单行法律进行系统编订纂修,将民事法律规范编纂成一部综合性法典,不断健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良法保善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聚焦民法典核心要义,全面系统学习宣传
民法典共7编1260条,对我国现行的、制定于不同时期的民法通则、物权法、合同法、担保法、婚姻法、收养法、继承法、侵权责任法和人格权方面的民事法律规范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编订纂修,与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与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要全面深入系统地宣传民法典关于民事活动平等、自愿、公平、诚信等基本原则,民法典关于坚持主体平等、保护财产权利、便利交易流转、维护人格尊严、促进家庭和谐、追究侵权责任等基本要求,解读好民法典各分编具体法律规定,引导社会公众增强法治意识和法治信仰,自觉遵守民法典和其它法律,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宣传阐释好民法典一系列新规定新概念新精神
民法典立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方位保护民事权利、维护交易安全、市场秩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现行的民事法律规范进行编订纂修,对已经不适应现实情况的规定进行修改完善,对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有针对性的新规定,回应了社会公众关切,充分反映了人民利益诉求。要宣传阐释好民法典一系列新规定新概念新精神,向社会广泛宣传我国民法典是一部符合中国国情、体现时代特色、反映人民意愿的好法典,是调整民事法律关系,更好保护民事主体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保障人民美好生活的“社会生活百科全书”,在全社会形成自觉运用民法典,尊崇信仰法律的良好氛围,共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建设法治中国首善之区。
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
加强民法典宣传,让全社会全面了解民法典制定的重要意义、基本原则、基本要求,知晓民法典的具体内容是全面贯彻实施好民法典的前提和基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权益实现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
全市将学习宣传贯彻民法典作为当前和“十四五”期间普法工作的重点,与宪法宣传相结合,以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为抓手,以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人员、青少年为重点,突出面向市民的普及宣传,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引导首都群众养成自觉守法的意识,形成遇事找法的习惯,培养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和能力,为推动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建设法治中国首善之区奠定坚实基础。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刘晓玲
编辑/白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