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 | 免费素食餐厅 老人温暖的家
北京青年报 2020-01-17 13:00

626826.jpg

【发生地点】

河北省蔚县一家全国连锁公益免费餐厅

【发生事件】

来用餐的多为老年人,长期来用餐的老人有的身体有残疾,有的独居缺乏自理能力;老人们把餐厅当成家,不仅做到“光盘”,还亲自或带家人来做义工

鼠年春节即将来临。1月11日一大早,李彪、梁肃和等人一大早就来到雨花斋公益餐厅开始忙活,从一楼到三楼清扫干净后,和志愿者们一起布置起来,贴春联、贴福字,不亦乐乎。蔚县剪纸第一人胡亮老人在现场剪出的一张张鼠年剪纸作品,一亮相就吸引一圈人围拢过来,你看看、我摸摸,沾点喜气再贴到窗户上。剪纸老人旁边的老艺人手上功夫也毫不示弱,不一会儿几个葫芦绘画便站在阳光下栩栩如生,透着那么的喜庆。

郭大姐、田大姐等十几位义工忙着洗青菜,包饺子,捏面食,餐厅大家长李彪带着媳妇和两个孩子一起紧跟着大家伙有条不紊地忙活。中午11点,义工大厨把热气腾腾饭菜端上桌,主食有米饭有饺子,菜品有凉有热,拌海带腐竹丝、粉丝调豆腐干,和四大盆热菜的香味扑鼻而来。

李彪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雨花斋”是一家公益性的全国连锁店,不管是老人小孩,无论是谁在这里都能享受可口的免费素食午餐,只有一点要求:碗中饭菜不能剩,必须“光盘”。

2018年3月,雨花斋公益免费餐厅在蔚县开业,作为一家非营利性、无交易的素食互助餐厅,面向社会供应免费素食,传递健康环保的生活理念。义工孙晓玲开业之初就来服务,是这里的“老人”了,她告诉北青报记者,餐厅一年365天,包括大年初一都开门服务,从来没关过门儿。像春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这样的节日,来吃饭的人更是远远多过平日。

雨花斋的收入就是人们的爱心红包,“一个人捐个一块两块的,这样的收入一天有二百块钱左右。”实际上这些日常所捐根本不够维持餐厅的成本支出,餐厅所需食材大部分是蔚县企业家、好心人士捐赠的。2018年3月开业以来,已有26016人次前来用餐,有430余名义工无偿在这里提供服务。“因为有很多无名的爱心人士的付出,才使得餐厅维持下去。”孙晓玲说。

刚开始有的老人不听话还爱挑刺,当他们知道自己每天来吃的饭菜,都是由别人一块两块捐来、还有许多义工无偿付出支撑起来的,很多老人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孙晓玲特别感念,“老人变得很乖,不光一粒米都不剩,有的老人平时省吃俭用的,却经常给放点儿零钱,表示他们的感激之情。”

每天中午是餐厅最热闹的辰光。二楼是用餐的地方,餐厅的座位有限,等坐满之后,大家按照桌号顺序排队打餐,先是一号桌打菜,然后是二号三号四号五号直到最后一桌打完。来吃饭的人们都养成了习惯:一看二楼坐满了,就在一楼等候,吃完走一个,再上去一个。“平均每天有70多个人来吃饭。”孙晓玲告诉记者。

经常来用餐的大部分是老人,“最大岁数的有90岁了,他和85岁的剪纸老艺人,几乎天天都来,餐厅专门给他们在一号桌留了两个专座,打饭的时候一号桌先打先吃上。”孙晓玲说,为的就是让岁数大的老人“什么时候来总是有位置坐”。

让她特别感动的是,有一位残疾人每天在楼下维持秩序。当楼上坐满的时候,下来一位他再安排楼下等候的老人上去一位,直到安排好所有人用餐,直到老人们都吃完离开,他自己才上去吃饭。

蔚县许多人心里都牵挂着这个温暖的家,来餐厅服务的义工也有不少是老人。

年近六十的陈秀娥是雨花斋的“大厨”,她每天中午都来雨花斋,负责炒菜,她最拿手的绝活儿是“点火”,给大锅点火最难做,一般人做不了。她每天都是先来餐厅把菜炒好以后,再回家给自己的家人去做饭。

59岁的田英大姐是农民,她家离雨花斋有30多里路,农闲时雨花斋就成了她的家,她蹬着小三轮,每次都把家里种的豆子、玉米还有豆角、西兰花等蔬菜,装满小三轮带过来,够餐厅吃好几天的。还有3位平均年龄快70岁的老人在大棚里种菜,整个夏天雨花斋吃的绿色蔬菜都是由他们种的。

老义工樊家旭几乎每天都是第一个到餐厅,因为他蒸的馒头非常好,七点来钟他就去餐厅,是为了把头天晚上发好的面,早点儿和好、把馒头蒸上,让中午用餐的人吃上热乎乎宣腾腾刚出锅的馒头。赵太勇、赵清玉这对快60的老夫妻,经常双双到雨花斋做义工,他们一来,餐厅里更多了欢笑的氛围。

长期来用餐的老人有的身体有残疾,有的独居缺乏自理能力,以至于他们从来不理发、不洗脸。田妈妈、袁晓丽等义工谁有空谁就打来热水给刘大山洗脸洗手,让放了一辈子羊、如今孤身一人流落街头的老人流下泪水。临近春节的这几天,他们每天都给老人理发,有的义工之前没理过发,也抽空学了上手给老人理发。

餐厅的义工看见老人鞋子坏了,赶紧给他买双鞋;帽子不好了,赶紧给他买个帽子戴上,穿破了的衣服也给老人缝好。有人还给老人买来过年穿的新衣服。

老人们得到很多温暖,这样的温暖也传递到很多人的心里。刚开始,85岁的剪纸老人带着儿子来吃饭。后来他儿子主动来餐厅做了义工,几乎每天都来,干活特别卖力气。像这样被带动的年轻人很多,现在经常能看到祖孙三代在餐厅里用餐、服务。

孙晓玲能感受到明显的变化,每次过年过节有好多人给老人买来水果、点心。“也不知道是谁买的,东西很丰富,买来就放在这儿。”过年时餐厅里送来吃的都不断,吃不完的每次都发给老人。最近雨花斋又买了一批棉鞋,让每位老人穿上棉鞋,脚下暖乎乎的。

雨花斋凝聚了一群人,在这里没有交易,只有付出和感恩。新年到来,忙碌的每个人心里似乎都有一种充实的温暖。

摄影/田宝希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喆
编辑/王静

相关阅读
2025黑珍珠餐厅指南发布 北京5家餐厅连续8年在榜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1-06
关注 | 总局运动员餐厅东北美食添喜庆 让健儿们始终有家的感觉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31
广外街道养老服务中心揭牌,打造“文化教育+养老”服务模式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12-27
沈阳首家孝老爱亲食堂开张 高龄老人周末免费吃午餐
中国新闻网 2024-06-04
00后老板开了家“小说中的餐厅”:顾客随心付款引年轻人现场“打卡” 已开始盈利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18
美团2024黑珍珠餐厅指南发布 北京上榜38家餐厅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25
北京“食物驿站”已有10家,可免费领餐厅未售出食物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3-10-10
朝阳区三间房双桥铁路社区老年餐厅开业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1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