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国博展出复原明代服饰受关注 复原研究者:一件头冠用了6000颗珍珠 走路时必须端庄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29 18:47

近日,明代开国功臣李文忠家族文物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幕,展览上,4套根据明代绘画复原的明代服饰吸引了不少网友的关注。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到,这些服饰使用了中国传统的刺绣工艺以及大量珍珠等珍贵材料。有网友评论称,这些服饰就好像是从画面中“跳出来”一样。

参与复原这些服饰的北京服装学院汉唐服饰研究中心副主任陈诗宇1月29日向北青报记者表示,这些服饰的复原工作持续了一年左右,尽全力复原了服饰的种种细节,“命妇礼服上的头冠,用了6000多颗珍珠,重达六七斤,我们试戴后去走路,发现必须得保持平稳端庄,否则头冠就有歪斜掉落的风险。此外,男女服饰上的玉佩复原后,走路产生的碰撞声音也有明显区别,这也是我们仅从画作中无法体会到的。”

微信截图_20240129175943.jpg

跨越600年 明代开国功臣服饰再现

近日,“岐阳世泽——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李文忠家族文物展”在国家博物馆南3展厅启幕。据介绍,李文忠是明代的开国功臣,从小追随朱元璋南征北战,为明朝建国奠立根基,去世后被追封为岐阳王。李氏后人袭爵封侯,被后世称为“岐阳世家”,即便家族在清晚期家道中落后,其后裔仍不遗余力守护家族遗物。

此次展览上展出的李文忠家族历代先祖肖像画是本次展览的主要展品,其中李文忠及其父李贞身着冕服的全身坐像,为现今存世可见仅有的两幅明代冕服画像,受到许多服饰研究者的关注。而为凸显李氏家族画像在中国服饰史上的意义,展览还复原了4套明代服饰,包括李文忠画像中的冕服、命妇礼服、赐服和朝服,均以1:1的比例展示在展馆之中。

北青报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这些复原的明代服饰使用了中国传统的织绣工艺,并采用了珍珠、染色鹅毛等特殊材料。

1月29日,参与了这批服饰复原工作的北京服装学院汉唐服饰研究中心副主任陈诗宇向北青报记者表示,早在2006年,他就曾看到了李文忠身着冕服画像的资料,这是极为罕见的明代冕服图像记录,对于了解明代官方服饰具有重要意义,但当时的图像质量一般,不能查看到服饰的具体细节。

此后,在工作期间,陈诗宇在国家博物馆看到了李文忠身着冕服画像的原作,并了解到博物馆内还收藏了大量的李文忠家族人物肖像,其中呈现了大量的明代服饰细节。

2023年年初,陈诗宇受到国家博物馆邀请,参与到了馆藏李文忠家族文物展绘画中的明代服饰复原工作。“这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复原这些图画中的服饰,给观众呈现出一个更加立体的观感,让大家更直观地了解到中国古代的传统服饰、传统纹样。”

微信截图_20240129180004.jpg

复原研究者:去李文忠墓地查看石雕 确认衣物背后样貌

陈诗宇表示,复原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确保复原的准确性。“李文忠家族留下了不少家族人物的肖像,但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其中一些肖像是后代人补绘的,最终通过反复对比、推敲,我们选择了4件绘画作品,这4件作品能够反映出明代多种类型的服饰,并且画师应该是按照画中人的衣着实物来绘制的,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当时服饰的具体情况。”

陈诗宇表示,虽然当时画师绘制的水平很高,画作反映出了服饰诸多细节,但仍有大量的服饰信息需要反复推敲才能确定。“比如服饰的背面是怎样的,画作中没有反映出来。此外按照当时的记载,有的服饰上应该有4个特别的章纹,但画作中只露出了一个章纹,其他的章纹被衣物遮住了。这些被遮住的部分就需要我们根据种种线索,来进行推敲,从而完成更加精准的复原。”

他举前述被遮盖住的章纹为例,复原团队查看了同时期的文献记载以及同期绘画中服饰上章纹,并参考了出土的明代服装文物以及山东孔府衍圣公旧藏的衣物,对其中的章纹进行对比、分析,最终完成了复原服饰的章纹。“这个过程就仿佛侦探破案一样,我们掌握了很多线索和资料,通过分析和对比,一点点将真相还原出来。”

陈诗宇说,此前团队在复原古代绘画中服饰时,会用普通的白布做成样品衣物,穿到模特身上来查看版型、尺寸等的实际效果。而在这次复原的过程中,为了确保复原的结果更加严谨,复原团队先按照江西南昌出土的同类服饰实物进行了复原,然后再以这件复原品作为标准,去制作此次李文忠家族文物展的复原服饰样品。“这样做的成本肯定要比白布高得多,但却能够让复原出来的成品更加接近历史的真实状态。最后我们让模特穿着复原的服饰坐在座位上,拍出来的照片几乎和原绘画中的人物衣着状态一模一样。”

陈诗宇介绍,复原的过程中除了要动脑,还要动脚。“我们去了很多次山东、江苏等地的博物馆,看当地出土的明代亲王服饰文物,还会去江苏南京李文忠的墓地,查看墓前石雕人物的服饰,确认衣物背后的样貌,将这些资料都纳入到我们复原的工作之中。”

微信截图_20240129180019.jpg

复原完成后研究者发现古人玉佩的声音也“男女有别”

2023年八九月份时,复原工作进入到了衣物的制作阶段,陈诗宇说,此次复原有二三十名工匠参与,大家尽可能地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工艺、材料来完成复原。

在制作命妇礼服的复原品时,复原人员注意到,女子的头冠使用了大量的翠鸟羽毛来装饰,而如今这种工艺会伤害到保护动物,“当时我们选了孔雀羽毛、鹅毛、丝绸等多种替代品,每一种我们都进行了尝试,最后发现孔雀羽毛的光泽不太对,丝织品的纹路无法达到羽毛的效果,最后我们选择了染色鹅毛。同时这件头冠上使用了6000颗淡水珍珠,其实当时我们也考虑过其他材质,但最后考虑到光泽和整体的效果,还是选用了真的珍珠。”

陈诗宇表示,这样的一件头冠制作完成后,有六七斤重。“所有的这些复原衣物我们都穿上体验过,戴上这件头冠之后,就会发现人不能摇头晃脑了,走路的时候要非常端庄,绝对不能忽快忽慢,否则头冠就可能歪斜甚至掉下去。这套头冠和衣服都是古代命妇在册封等最重要的仪式中才会穿戴上的。”

此外,复原团队还复原了绘画中人物身上佩戴的玉佩,“古人记载说,这样的玉佩戴在身上行走时,玉器间的碰撞会产生清脆的声音。我们穿上复原品后也能听到这样动听的声音,而且我们发现,男性服饰的玉佩发出的声音相对重一些,女性服饰的玉佩发出声音更轻盈。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这样的声音,我们之前从没想到过玉佩的声音也会男女有别,因为这一点是文献和画作中都无法反映出来的,只有通过服饰的复原才能发现。”

1月25日,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李文忠家族文物展正式开幕,历时一年复原的4件明代服饰也呈现在观众面前。“我注意到有网友评价说,感觉这些服饰就像从画中走出来一样。看到这样的评论,我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也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人爱上中国的传统服饰。”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屈畅
编辑/朱葳
校对/董一凡

相关阅读
新知|凤冠霞帔中的“霞帔”是什么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12
新知|凤冠霞帔中的“霞帔”是什么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12
科普|先有瓷器还是先有China?这是一个问题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12
青年助力,国风服饰更潮流
中国青年报 2024-04-01
观展|敦煌复原服饰展在法国巴黎举行
新华社 2024-03-1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