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生活|留住记忆,记住乡愁——《舍陂记》上市 著名作家邱华栋、东西、王彬联袂推荐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29 10:00

近日,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大雅品牌重点打造的“中国乡存丛书”第七部《舍陂记》(舍陂:读音shěbēi)出版上市,邱华栋、东西、王彬等著名作家联袂推荐。

乡愁是什么?就是你离开了这个地方会想念这个地方。习近平总书记用朴素而又通俗的语言对乡愁进行了精准的描述。如何记住乡愁、留住乡愁?广西人民出版社携手多位优秀乡土文学作家,重点打造了“中国乡存丛书”,以文学的笔触书写乡土中国与乡愁,助力乡村文化振兴。该丛书已出版《瓦檐下的旧器物》《一个村庄的食单》《故园农事》《节庆里的故乡》《生产队》《老家什》等六部佳作,此次推出的第七部——《舍陂记》,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西作家协会理事陈纸继《原乡人》后又一乡土文学力作。陈纸出生、成长于江西省永丰县潭城乡舍陂村,高中毕业未能参加高考的他,对未来充满了迷茫,所幸,凭着对文学的热爱和一手好文笔,于二十一岁离开故乡到广西谋职,从杂志编辑做起,用手中的笔杆子,一点点在城市扎下根。如今,离开故乡三十年有余,早已著作等身的陈纸,满怀对故乡的眷恋、对往事的怀念,并把这份眷恋、乡愁诉诸笔端,著成了《舍陂记》。

在《舍陂记》中,陈纸用质朴而充满深情的文字、写实的手法书写了亲身经历的故乡舍陂村的过往和现今。从祖屋、祖父、祖母到父辈,从童年的无邪游乐到青年的迷茫困顿,从田间劳作的艰辛到一餐一食的温暖、一草一木的奇妙,从离乡到归乡,每一个人、每一棵树、每一口池塘,甚至是祖屋角落的一处青苔,陈纸都在宛如家常的絮叨中写出属于他们独特的故事。如《祖屋杂记》中写祖父、“我”家、伯父家、叔叔家一共十几口人的大家庭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喜怒哀乐,有除夕之夜围炉讲故事的温馨祥和,也有因鸡毛蒜皮的琐事而生的嫌隙;《县城飞奔》中“我”通过县城看世界的新奇,有第一次看到苹果的惊喜,还有爷爷从县城买回冰棍,却因天气太热在路上融化,到家只剩一根棍子的伤心往事,以及少年的“我”因爱书、嗜书与报刊亭老板一家结下的特殊情谊;《母亲味道》中性格火暴的母亲和她那同样热辣、火暴的菜;《祭农具稿》通过农具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也写出了身体羸弱、不善农事的“我”对前途的迷茫;《乡野生灵》中既写了常见的牛、蝉、麻雀,也写了不常见的蛇,以及会突然进村的让人毛骨悚然的狼;《旧物牵情》中的晒谷场、水库、榨油坊等,作者描述的走进日思夜想的榨油坊的心情让人不由自主跟着他激动……陈纸以事写人,以物抒情,把一人一事一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真实、可知、可感,使同样来自乡村的读者仿佛回到了故乡,走进了同一个乡愁世界;城市长大的读者则仿佛看到了乡村文化的一个活态样本,亲历了一次乡村生活。著名作家东西如是评道:陈纸写的不仅仅是他的故乡,也是大多数离乡者的故乡。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除还原最真实的乡村生活外,因为二十一岁前生活在乡村、二十一岁后定居城市的特殊经历,故乡对陈纸来说是熟悉的,却又是陌生的,除了乡音不变,其他似乎都在变:做生意鼓了腰包的乡亲,被新式楼房取代的老房子,被水泥路取代的土路,早已定格在记忆中的晒谷场、榨油坊、粮站;曾经熟悉到可以随意飞奔的县城,如今楼盘林立……故乡数十年的变迁,陈纸作为最好的见证者把它们写进了《舍陂记》,读者可在陈纸对往事的回忆与归乡后的所见所闻所感中,清晰地感知乡村在新时代的常与变。可以说,《舍陂记》写的不仅是某一个乡村的故事,而是千万个中国乡村发展的缩影。

文/唐柳娜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名家 | 叶广芩:在高陵,寻找乡愁记忆
作家联盟 2023-02-23
人物|陈应松:拎着一种叫乡愁的东西在故乡的葡萄园里游弋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4-24
陈应松长篇小说《天露湾》用葡萄串起乡愁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3-28
追忆 | 北京知青插队山西夏县回忆杂记:从前慢,一生只够想一事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10-09
留住中国村落的灵魂
中国青年报 2021-04-3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