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北京国际视听大会于11月27日在北京开幕。作为全市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京琅琊”名家工作室在大会开幕式上发布。“京琅琊”名家工作室是“北京大视听”人才品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领衔人带动团队、项目孵化带动创新,推动视听产业高质量发展。本次发布共设立25家名家工作室,涵盖创作、科技、传播、研究等多个领域。
成果发布会上,孙立军、马未都、胡正荣、尹鸿、海霞、李江、贾尧、高晓蒙、於水、邱章红、李东学、梁振华、杨晓培、于小千、郭斌、史晓刚等领衔人依次亮相。作为深耕创作一线的文艺名家,他们推动技术革新,扎根文化传承,共同构筑“北京大视听”人才矩阵的中坚力量。
在今年的入选人才中,陈思诚作为中国影史首位百亿票房导演,以《唐人街探案》系列开创商业类型片新范式;杨晓培凭借《梦中的那片海》《烟火人家》等现实题材力作,持续打造兼具市场热度与时代回响的精品剧集;郭靖宇则以《唐朝诡事录》系列等作品深耕悬疑类型创作,以扎实的叙事功力推动网络视听内容品质升级。
在技术与艺术融合的前沿领域,沈阳教授团队打造中国首部AI微短剧《神话》及AI服装大模型《元裳》,其研发的Zeelin系统被视为AIGC跨界应用的重要标杆。邱章红教授作为北大“灵狐微短剧剧本智能化创作平台”总设计师,聚焦于大语言模型驱动的影视故事自动写作,积极探索智能化创作的全新技术路径。於水导演的动画作品《浪浪山小妖怪》创造了中国2D动画票房新纪录,展现出国产动画的创新活力与市场潜力。此外,王志鸥在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等国家级项目中打造的视觉奇观,史晓刚在AR技术领域取得的55项核心专利,以及冷凇在《中国诗词大会》《登场了!北京中轴线》等文化节目中的深度策划,均以各具特色的专业实践,共同构筑起北京大视听行业多元繁荣的创新生态。
本次发布的25家工作室领衔人,共同构成了由资深专家、业务骨干与青年人才衔接的人才梯队。其中,文艺创作界别入选者达12人,占比48%,覆盖了电视剧、电影、动画、音乐、编剧等多元细分领域;科技与工程技术界别入选4人,占比16%,聚焦AIGC、人工智能、AR、视觉特效等前沿方向;新闻宣传、国际传播、经营管理三个界别分别入选3人、3人和3人,各占比12%。五大界别布局总体均衡,既重点突出精品创作的支柱地位,也确保了科技赋能、传播引领与产业运营的协同发展,体现了“北京大视听”生态的广度与深度。
“京琅琊”名家工作室发布是北京市广电局深化实施“北京大视听”人才发展战略的关键举措。工作室聚焦精品创作、视听科技、国际传播、产业促进等核心方向,致力于打造具有引领性、示范性和影响力的高水平人才平台。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杨文杰
编辑/张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