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闻杂记|初冬故宫 时空交错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11-26 09:20

好久没来北京,来了正好赶上整条街的银杏叶被初冬的阳光染得金黄,踩着沙沙作响的落叶往故宫走,满目都是透亮的暖色。在东华门,看见如小山般叠在卡车上的共享单车,天渐寒,车上居然有了贴心的挡风护手。

越靠近宫墙人流越来越密,历史的厚重,混搭着二十一世纪的生活景象。等穿过午门,红墙黄瓦在晴空下铺展开来,檐角的神兽轮廓分明,六百年的时光从大明到此刻,很久远的时光,在镜头中“啪”地一下凝成一瞬。

眼前是奇妙的“魔幻现实”:庭院间、宫殿旁,随处可见身着格格旗装、王公大臣朝服的游人,裙摆翻飞间,汉语、英语、日语交织回荡。古老的宫墙映着现代的笑闹,身着古装的游人举着手机拍照,不同语言的赞叹声与殿宇的沉默碰撞,既像时空错位的邂逅,又透着当下最鲜活的烟火气——历史的深沉与现实的鲜活在此刻无缝交融,让人分不清是置身往昔,还是触摸着活着的历史。

顺着人流走到储秀宫,太阳的光线透过雕花窗棂,在殿内投下细碎的影子。最让人唏嘘的,莫过于慈禧的那间佛堂。当年佛龛前曾香火缭绕,也许是祈愿权位稳固、也许是祈盼福寿绵长。而当末代皇后婉容住进这里后,礼佛的西暖阁成了西洋风格的浴室,浴缸、瓷砖取代了经卷、香炉,祈愿之地化作满足日常起居的实用空间。

如今,经过修复,这里又回归清代规制,成为供中外游客驻足的展览场所。从佛堂到浴室,再到展览空间,神圣与世俗、祈愿与实用的边界不断交融。身着格格装的游人在殿前拍照,满汉大叔拖着雁翎兴高采烈地与每一位提出请求的路人合影。镜头里的场景与殿内的历史遗存重叠,更添了几分时空交错的魔幻。

太和殿,“正大光明”匾额在金砖倒映的余晖中熠熠生辉。这四字本是儒家思想的具象化,是历代帝王标榜“君道正统”的政治图腾。嘉靖帝虽不敢在这庄严匾额之下亵渎朝堂,却把炼丹的痴狂搬进了后宫深处的殿宇,或是养心殿旁的暖阁,或是专门修葺的炼丹房,避开了前朝的肃穆,却让这份荒唐在红墙内肆意蔓延。这位不爱江山、不爱美人的君主,将治国心力全耗在朱砂、水银的配比上,本该用于朝议的时光,都消磨在丹炉的烟火与丹药的诡异气味中。儒家倡导的“修身治国”,在他的修仙执念里成了空谈;而“正大光明”的匾额依旧静静悬挂,仿佛在无声对照这份背离君道的偏执。

如今,身着王公大臣服饰的游人沿着丹陛缓步而上,没人会想到深宫别处曾有过炼丹的荒诞场景。同一座故宫,既承载过治国理政的理想,也容纳过不切实际的痴狂。

深宫角落里的萨满神堂,藏着最接地气的信仰图景,远比想象中鲜活有趣。作为满族皇室的传统信仰,这里的祭祀从不是虚无的仪式,而是带着烟火气的实用诉求:白煮肉是祭祀的核心供品,仪式后要分发给大臣们食用,可毫无调味的白肉实在寡淡,大臣们便偷偷在袖子里藏好盐末“调料包”,趁人不注意抹在肉上,才能勉强下咽。

神堂外的石墩上,绑着立桩,曾经桩顶要悬挂着小盆,里面盛放食物,投喂神鸟乌鸦——既是敬畏,也是祈愿。如今神堂早没了祭祀盛况,但眯着眼却也好像能看见曾经在这里摇晃着匆匆而过的身影。

走出故宫时,夕阳已为宫墙镀上一层柔光,门外的银杏叶依旧金黄。一日故宫,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红墙之内,是历史的深沉与人性的多面;红墙之外,是现实的鲜活与时光的延续,这便是故宫最动人的魔幻——它从不是僵化的古迹,而是在庄严与荒诞、实用与痴狂、过去与当下的交织中,永远鲜活的精神地标。

文/泓石

编辑/刘忠禹

相关阅读
视点|北京迎降雨降温天气 游客厚装游故宫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10-16
99%的人不知道的隐藏细节,故宫还能这么逛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10-13
“宫廷玺印与大众篆刻”跨时空对话 “印记北京中轴线”开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7-27
博闻杂记 | 想谦逊很简单 你只要变得出色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3-19
看北京|故宫东华门玉兰映红墙 六百年宫阙邂逅早春芳华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3-09
旷世绝美话故宫(之十四)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22
旷世绝美话故宫(之九)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6-17
视点 | 北京蓝天持续 冬日筒子河游人如织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2-0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