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记者11月24日从平谷区了解到,由北京市委农工委、市农业农村局支持,农业中关村学院承办的2025年北京市高素质农民培育暨产业人才培养行动专题班日前在平谷区正式开班。“十五五”期间,平谷区计划完成5000名高素质农民培养,实现重点产业从业人员全覆盖,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与农民增收致富。

本次培训面向全市13个涉农区精准招募400名乡村振兴骨干人才,围绕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需求和产业链培育与提升计划,通过“综合素养+专业技能+能力拓展”三模块融合教学模式,全面提升学员的产业运营与技术创新能力。
培训设置“无人机”“新型农机”“智慧温室”“智慧农艺”“集体经济经理人”“宠物经济”“三农研学”“乡村美育达人”8个特色班次。每个班次均构建“高校院所+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专家教授+骨干人才”的多元授课支撑体系,确保师资力量顶尖;全程对标首都标准、严控首都质量、彰显首都水平,让培训内容紧密贴合产业实际、精准匹配发展需求,聚焦“培养领头人、赋能创业者、树立示范者”目标,助力每名学员成长为平谷区相关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开班仪式上正式启动了“平谷区现代农业产业链赋能计划”,并同步发布8个高素质农民培训课程体系。方案重点围绕“托育养老、研学文旅、宠物经济、电商达人、乡茶村咖、智慧物流、乡村美学、乡村治理、农村经营、农事服务、网格治理、无人机器、工业农业、智能温室”等产业方向进行赋能,构建与平谷区现代农业产业链相匹配的人才支撑体系。
根据方案规划,“十五五”期间计划完成5000名高素质农民培养,实现重点产业从业人员全覆盖,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与农民增收致富。高素质农民培训班启动仪式结束后,400名学员按照8个班次,分别前往不同的教学基地进行为期20天左右的集中培训,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为期一年的跟踪式长期培养。
农业中关村学院将秉持“以学员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从多维度搭建完善的服务保障体系,为培训顺利开展保驾护航。在教学管理精细化方面,将全程跟踪学员学习进度、实践表现与能力提升情况,精准对接个性化学习需求,组建专属教学服务团队,负责课程协调、考勤登记、疑问解答等日常事务,确保教学环节无缝衔接。在实践支持全面化方面,将整合高校院所、龙头企业的优质资源,搭建“田间课堂+实训基地”实践平台,为学员提供充足的实操设备与场地支持。在配套服务暖心化方面,将优化教学场地设施,配备完善的教学设备与后勤保障物资,营造舒适的学习环境,建立学员沟通反馈渠道,及时收集并回应学员在学习、生活中的诉求,提供餐饮、交通等方面的便利服务,让学员安心投入学习。在帮扶机制长效化方面,将构建“培训-考证-就业-跟踪”全链条服务机制,培训结束后持续为学员提供政策咨询、技术支持、资源对接等服务,助力学员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真正实现“扶上马、送一程”。
下一步,农业中关村学院将持续优化课程体系,扩大跨区域合作,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加大农民教育培训力度,着力提升农民技术技能水平、产业发展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养造就一支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农民队伍,进一步形成全市涉农领域人才系统培训方案,打造具有首都特色的涉农人才培养系列工程与品牌,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赵婷婷
编辑/胡克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