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被誉为“万园之园”,只可惜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遭到英法联军的焚毁。说到圆明园,便联想到“冯婉贞胜英人于谢庄”的故事。因为这个故事曾被编入中学语文课本,名为《冯婉贞》。课本提示:“本文记叙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北京圆明园附近谢庄人民反英斗争的故事。”由于故事情节生动,且有古典武林小说的味道,冯婉贞作为抵抗列强侵略的女英雄被广为颂扬。
1915年3月19日,上海《申报》的《自由谈》栏目,刊发陆士谔的短篇小说《冯婉贞》。1916年时值报人徐珂正在筹备编辑《清稗类钞》一书,于是将这篇小说收入,并对原文做了大量删减,改标题为《冯婉贞胜英人于谢庄》。
文章叙述:“咸丰庚申,英法联军自海入侵,京洛骚然。距圆明园十里,有村曰谢庄,环村居者皆猎户。中有鲁(山东)人冯三保者,精技击。女婉贞,年十九,姿容妙曼,自幼好武术,习无不精……一日晌午,谍报敌骑至……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皆玄衣白刃,剽疾如猿猴……婉贞挥刀奋斫,所当无不披靡,敌乃纷退……日暮,所击杀者无虑百十人,敌弃炮仓皇遁,谢庄遂安。”
而据坊间口传,冯婉贞家住树村村南,小地名谓之“河榭庄”。其父是个庄户人,因在家中排行第三,故名冯三保,人称“三保老爹”,十几岁时随祖辈从山东逃难北京。因山东人崇文尚武,冯三保被推选为首领,亦称“团练冯”。他的女儿叫冯婉贞,8岁开始随父习武,最拿手的功夫是鸳鸯剑,舞动起来使人眼花缭乱,七八个棒小伙儿也难以靠近。1860年英法列强侵略中国,火烧圆明园,于是冯三保带着女儿和一起习武的小兄弟,借着夜色溜进圆明园袭击洋人。混战中,冯婉贞英勇善战,手中的鸳鸯剑上下翻飞。偷袭得手后,一干人趁着夜色旋即撤离。这故事在坊间传开,多年后经过文人润笔,附会出许多生动的故事桥段,夸张的笔触也为后人留下不少疑惑。
21世纪初叶,有学者对“冯婉贞”发生了兴趣,进行考证,但因年事久远,未找到充足的史据。随后,一些研究文章以小说语境为蓝本,寻找“距圆明园十里”的谢庄,“结果发现在圆明园附近根本没有叫谢庄的地方,也没冯婉贞其人”。
到底有没有“谢庄”?有没有“冯婉贞”呢?笔者经过多年的田野调查,采集到不少有价值的史料。
笔者在清河流域做村域考察时,一位乡老口述,谢庄确有其地。因临居水畔,始称“河榭庄”,后简化为“谢庄”,旧地位于圆明园北侧清河岸畔。清康熙年间建御园,散居在谢庄的几户人家由河南岸迁居河北岸。当时北岸的“树村”属于地域大村,人们习称村南河边的土地为“前河沿”,故而迁居河北的谢庄人家被“前河沿”所取代,小地名“谢庄”遂终湮废,逐渐被人遗忘。
检索文献发现,允礼《果亲王集》的《静远斋诗集》有“谢庄”一词。“对月漫兴”诗有三首,其二曰:“二更斗转静愔愔,花径风微动树荫。当此良夜人不寐,谢庄作赋一长吟。”从诗意来看,“谢庄”应当是一个村庄的名字,诗人写诗的地方在此或离此不远。据考,果亲王允礼作为康熙帝的第十七皇子、雍正帝的御弟,曾居住在畅春园西花园荷花四所,直到雍正三年(1725年)才搬出西花园,迁入新建赐园自得园。而《静远斋诗集》写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左右,也就是说在圆明园附近当时应有“谢庄”一地。

此外,按搜集的乡间坊言,冯婉贞确有其人,不仅仅局限于小说之中。冯氏,祖籍山东,嫁树村李姓,一说是圆明园北,居住在正白旗旗营之侧的树村人;一说是圆明园西北,正黄旗附近的肖家河人。早年间冯氏葬地在树村村北,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树村、肖家河一带,仍然流传着“冯婉贞怒杀洋鬼子”故事。
民国初年《申报》刊发的短篇小说《冯婉贞》,以及润笔后的《冯婉贞胜英人于谢庄》,虽然有虚构的文学成分,但它并非是凭空捏造之作,有一定的口述史痕迹。而“河榭庄”—“谢庄”—“前河沿”的地名演变,则承载着一段接近客观的历史真实。
文/杜泽宁(作者系北京史地民俗学会会员,著有《京北畿甸清河镇》等)
编辑/李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