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至18日,北青创新文化与英吉沙县教育局深化合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搭建跨区域教育连心桥”为核心主旨,组织当地35名师生开展为期8天的鲁喀“百校牵手”研学交流活动,通过沉浸式行程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与文化深度互鉴,为鲁喀教育协作注入新活力。
本次活动由北青创新文化精准规划“首都文化体验 + 齐鲁教育交流”双线行程:在北京段,带领研学团走进文化地标感悟历史底蕴,探访高等学府感受教育氛围;在山东段,衔接济宁、曲阜等地,组织师生开展校际交流,体验儒家文化。
1红色印记:在首都感受家国情怀
天安门广场的清晨透着微凉,却丝毫未能消减孩子们内心的炽热。当五星红旗与朝阳一同冉冉升起,英吉沙县的同学们凝神注视,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这是人生中第一次走出新疆,第一次站在祖国的心脏感受升旗仪式的庄严。这一刻,国歌嘹亮、红旗招展的场景深深烙印在每个孩子心中,成为他们成长记忆中不可磨灭的一页。
来到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孩子们在讲解员的深情叙述中,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一幅幅珍贵图片、一件件历史文物,在同学们心中种下了爱国主义的种子。
2古都神韵:穿越千年文明长廊
漫步于故宫的红墙黄瓦之间,师生们沿中轴线徐徐前行。太和殿的庄严格局、珍宝馆的匠心典藏,无声地传递着中华文明的恢弘与深厚。孩子们在沉浸中理解了“中轴对称”不仅是建筑语言,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秩序之美;在聆听讲解中,认识到文物不仅是展品,更是民族记忆与技艺传承的载体。
走进天坛公园,古柏苍翠,回音壁前传来孩子们惊喜的欢呼。同学们兴奋地讨论着:“以前只在课本上看到过天坛,今天亲眼见到祈年殿,比想象中要壮观!”跨越数百年的建筑瑰宝,从静止的图片变为可感、可听的鲜活文明课堂,生动地诠释了何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在圆明园遗址公园,孩子们在断壁残垣间驻足凝望。讲解员深情讲述着这片土地曾经的光辉与伤痛,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从辉煌到废墟,再到新时代的复兴,这堂生动的历史课让家国情怀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居庸关长城的石阶陡峭而绵长,孩子们相互鼓励、拾级而上。攀登途中一张张红扑扑的脸上洋溢着不服输的劲儿。这一刻,长城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成为他们共同克服挑战、共享成功喜悦的成长舞台。
3学术殿堂:播种梦想的旅程
漫步在北京大学的校园,秋叶为小径铺上了金色的地毯。孩子们沿着未名湖畔缓缓行走,博雅塔的倒影在水面轻轻荡漾。研学导师为大家讲解学校的历史传承,分享学子们求学路上的点滴——如何跨越困难、合理安排时间、永葆求知热情。
“原来北大离我们并不遥远。”听完分享后,有孩子轻声感叹。这一刻,英吉沙学子们的梦想因亲眼所见而变得清晰可触,远方也因这般真诚的交流不再遥远。
4齐鲁大地:儒家文化的洗礼
乘坐火车,研学团从北京转场抵达山东。济宁博物馆的参观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了解齐鲁文化的窗口。从孔孟圣迹到运河文明,从青铜器到汉画像石,每一件展品都在诉说着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孩子们在“天下第一家”孔府文献展区驻足良久,对儒家文化中的“仁爱”与“孝道”思想表现出浓厚兴趣。
在曲阜孔庙、孔府与尼山圣境的参访中,师生们通过沉浸式体验深入感受了儒家文化的精髓。特别是在尼山圣境的书法体验环节,孩子们认真临摹《论语》名句“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笔墨流转间,儒家倡导的言行一致之道悄然浸润心田。这场跨越两千五百年的对话,让君子品格在年轻心灵中生根发芽。
5校际交流:共筑友谊桥梁
走进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学校老师带领孩子们参观了现代化的实训基地。智能制造、航空服务等先进的教学设施让孩子们大开眼界,感受到了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老师们详细介绍了各专业的特色和发展前景,为孩子们打开了通往未来世界的新窗口。
在济宁学院附属小学的校园里,英吉沙的孩子们与山东小伙伴一见如故。在参观完校园后,两地学生共同开展了一场精彩的文化交流活动。活动现场,掌声、笑声、喝彩声此起彼伏,浓浓的友谊在歌舞互动中悄然生长。
这些跨越千里的校际互动,正是一座座连接鲁喀两地教育的桥梁,让知识的种子在交流中生根发芽,让友谊的花朵在互动中绚丽绽放。
八天的“百校牵手”研学之旅圆满落下帷幕。从天山脚下到齐鲁大地,英吉沙县的师生们在行走中学习,在交流中成长,共同收获了一段充实而难忘的回忆。
教育最动人的时刻,莫过于一扇窗的打开、一个梦想的萌芽、一次视野的拓展。这次“百校牵手”研学,让英吉沙的孩子们真切地触摸到了中华文明的脉络,也在交流交往中让民族团结的种子生根发芽。
当孩子们回到课堂,这段经历将成为他们成长路上不竭的养分。而对所有参与者来说,看见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光芒,便是看见教育最美好的模样——那不是口号,而是每一个被点亮的人生,是跨越山河的温暖相遇,是民族团结生生不息的希望。

